你敢对父母说“不”吗?
2017-09-15 12:13:50
松果小编
生活在中国的道统社会里,我们被教导不能顶撞父母,可是,我们就没有权利表达愤怒吗?
我们自小被灌输孝道,被教育孝顺、依从,否则就是不孝。
“孝道”贯穿着整个中国的家庭发展史,与权威统治的确立紧密结合。古代的中国,经历了多番改朝换代的动荡,那么统治的绝对权威和人民安定的夙愿便天衣无缝、完美无缺的合拍。从国家到每个家庭单位,皇权=父权,国家支持并鼓励这种道统的植入。
宋代:确立家长的绝对权威,出现“严母”、“婆权”,婆婆有权利休儿媳。婆婆对孩子家庭的过度干涉,我想就源于宋代吧。到如今,仍然有婆婆欲休儿媳的戏码上演。
明清时期:国家是这样子的法律,子孙不孝,父母可以杀死子女,即使没有恰当的理由,父母杀死子女也是免罪的。家庭核心特征---忠、孝、贞。这个时期,女性守节达到顶峰,法律上,丈夫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
到了民国才开始注重家庭成员的平等。
如今的一切社会现象,都是可以溯源的。虽然我们不生长在那样的朝代,但是文化是传承的,更何况,荣格说人类存在”集体潜意识“。
父亲在一个家庭里是权威的象征,如果父亲在家庭里没有树立权威,儿子长大在社会上会无法无天。这种例子,社会新闻太多。这是父权好的一面。但同时,千百年文化传承下来,留在我们潜意识里的观念就是,“对抗父亲等于对抗统治,是要杀头的”,所以,一直,我们都是不敢对抗父权的。在我们心底,潜意识深处,对这种冲突是恐惧的,它直接威胁生命。
不敢违抗父命,尽量避免冲突、顶嘴和争吵。最典型的是“先斩后奏”了吧,父命与自我的妥协。先斩后奏后内心害怕让父母知道真相,这个怕由何而来?潜意识中的恐惧!这个时候有人要说:“不是啊!怕他知道了要反对啊”,所以做了再说。你没问怎么知道就会反对呢?往往事后都会听到爸爸说:如果你先和我说,我会支持你的。我们打从心底地害怕违抗父亲。
我们常常和父亲引发强烈的冲突,只要意见不同,一言不合。有时甚至都不明白,冲突为何如此强烈,甚至父亲会大吼说:”断绝关系!“把你扫地出门。这时候可以看到了,那种绝对的权威赫赫在目,不容侵犯。我真的能够深深得感觉到,的确,是权威受到了挑战,非常强烈的敌意,用激烈的方式在和你说:不可以!我才是那个有决定权的人。
我问老师:”父母不是爱孩子的吗?怎么会说出那些伤人的话,甚至表现得很无情。“
老师说:”那个时候,情感链接中断了。“
我若有所思。一个同学说:”父母也是很辛苦,我们应该理解他们。“这时候,我们几个同学和老师都秒懂了,因为有精分的底子,我们立马能觉察。
老师说了句很经典的话:这就是恐惧啊!
因为对父权的恐惧,我们不敢表达愤怒。因为愤怒会刺激我们潜意识里”要被杀头”的恐惧,所以,我们经常合理化得告诉自己,他们也不容易,我们应该理解。这样就活生生把怒气压抑下去,转化成道统能接受的想法以保护自己,但是,被压抑的东西总会另寻出口释放。你完全体验不到愤怒,可是你做着阳奉阴违的事情。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一部分人学了心理学后,很恨自己的父母,说我今天会这样,都是你们害我的。有一部分声音则会站出来说:父母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他们也不懂心理学,我们要理解他们。这两边就一直打架。
在指责父母与理解父母之间,我们是否能找一平衡点?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如果一直是压抑的状态,这个平衡点是找不着的,心理本身都不平衡。
要爱首先要知恨,如果爱与恨这两个面你都看到了,平衡线也就出来了。
你可以表达愤怒!表达愤怒一点也不妨碍你继续爱你的父母。压抑着恨,表达出来的爱会很怪异,这和父母恨孩子是一样的。父母总看到自己爱孩子的一面,没有看到恨,所以,以爱的名义捆绑;以爱的名义施虐;用恨表达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