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父母

2017-04-26 08:47:44 松果小编
班会伊始让学生听了春晚上感动上亿人的这首《父子》“如果你是一棵参天大树,我就是一粒种子,你宽大的树荫把我守护,我每天眺望你的高度,等到有一天你慢慢长大……”,在这被爱环绕的氛围中学生们畅说父母的爱天下无双。的确,《诗经》有言: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父爱他是一把打伞,即使在风雨交加的路上也不让一滴水珠落在我身上。母爱,但丁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他说:世界上有一种声音最美丽,那就是母亲的呼唤。 在请同学们填空“爱的面前,你们感受到什么”时,他们说:他们感受到幸福、温暖、和谐,等等。而对我这有7年辅导员经历的老师而言却有另外一种感受。我觉得关于如何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话题和说教太多,且现在的90后已有自己的是非判断,无需老师反复“罗嗦”。在这些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遇到过各类学生,内向自卑的、自我中心的,自理能力、受挫能力差的,不懂为人处事、不善人际交往的,等等。而这种种问题都可以追根溯源到他的家庭,他的父母,他的成长经历。103班杨晓婷的家长肖先生作为特邀嘉宾给这些“90后”讲了他身为父母的一些感受。父母的爱,是人类最深厚、最美丽的情感,然而这种最美丽最纯洁的感情也会给我们带来伤害和悲剧。近两年感触更加深刻,请假父母电话代劳,报名父母不远百里赶到学校,因离不开妈妈退学,因父母的纵容而不知礼仪,因家长面子督促学生考研让学生患上轻微抑郁症,因母亲的苛求而让学生焦虑不安,种种案例,让我这个辅导员不得不思考问题的根源所在。 父母爱的背后,可能是? “挑战父母”不是批判父母,不是叛逆父母,而是让大家思考父母爱的背后对我们的影响。 “喂,王老师吗?我是XXX的父亲,我们来湖南了在国庆期间带孩子去凤凰玩玩想提前请几天假?”“ 喂王老师吗,我是XX的母亲,因为寒假回家票不好买,给孩子买早了两天,还请您批个假”。甚至有个学生找人冒充父亲打来请假电话,更让人无语的是真正的父亲得知此事后竟然无动于衷,平静坦然。连请假都要父母代劳的孩子以后又怎能主动去和别人交流,独立处事。 一个高富帅男生,不久前退学了,原因是因为离不开妈妈,妈妈在他万事大吉,妈妈离开他便发烧、旷课无法继续读书,最后只能离开。母亲的地位固然重要,但溺爱会导致孩子对母亲的过份依赖,而不能独立,这就是例子。 一个女生来请假,请假理由是:她要回家过生日。段老师和我都愕然,老师问你父母知道吗,她说妈妈已经给我买票了,那让你父母打个电话来。稍微停顿片刻说,“我不请了”,之后摔门而去,留下我们两个无语的老师。父母的包容甚至纵容使得孩子骄横无礼。记得北京四中校长曾经说,凡事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整个家庭的肯定是悲剧。其实放在第一位的应该是夫妻关系。 一个女生,旷课无数、挂科19科、与宿舍关系较差,不懂人际交往、花钱如流水,据说家境富裕,父母宠爱有加。她未修的学分近60学分,4月份将面临退学预警,而现在她依然在旷课,这又是个溺爱的例子。 一个学生,父母从小到大宠爱非常,每隔一天父母便打电话问候,询问学习情况,督促她考研,因为她亲戚家的孩子都是研究生。因此,导致她心理压力加大,抑郁不安找我来咨询。调查表明,中国绝大多数父母都想让孩子实现他们未完成的理想,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收获他们迟来的幸福,赢得他们没有得到的声望。父母对孩子的满意也常取决于是否让他们有了面子,是否给他们争了脸和骄傲,而研究表明对孩子有这种期望的父母大多会失望,而孩子也会在这种期望下不知所措,茫然无助。最近北大学子吴谢宇杀母案给我们的父母以及老师出了一道很深的思考题,情商和智商该如何做选择呢,但丁早在百年前就告诉过我们:道德常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作为一个母亲我会鼓励我的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一个男生,少言寡语,不善交往,但她的父母确是能干,不远百里从外省赶来为其报名参加资格证的考试。为此,我也写了一篇文章《男儿穷养20年,宝剑出鞘》。还有个男生,胆小,懦弱,内向,自卑,少言寡语,在和他母亲交流后我发现这原来是他父亲的责任。 “你的父亲爱你们的母亲吗?你的父亲带你开过车吗?你的父亲和你聊过性别问题吗?他教过你如何成为一个男人吗?教你何时该出手就出手吗?他曾经把你抛起过吗?他做过你心目中的英雄吗?”这是我问学生的几个问题,而这些问题,这些问题里的父亲的这些行为均会影响孩子尤其是男孩的一生。因为,父亲是男孩第一个伙伴,是女孩第一个心上人,他代表原父系社会理想形象:阳刚强壮。父亲是激发孩子独立的最佳人选。遭到父亲否定的男孩对自己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会产生怀疑,遭到父亲否定的女孩则对自己的魅力会产生怀疑,因此,父亲的缺失及他对我们的态度会带给我们一生的影响。 一个男生,学习压力大,唯恐考试挂科,每晚失眠焦虑,而且行为有些格格不入。在大家都谴责他的同时不知你们是否思考过他的家庭。是他母亲的严厉,是他母亲万事追求完美的苛求造成了一切。他母亲是个教师,为人严厉,也许她认为只有不断要求,孩子至少会满足其一,所以他要求孩子不能撒谎,不能懒惰,不能挂科不及格,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而父母自己呢,能做到这些对孩子的要求吗,能给孩子做个完美的榜样吗?在要求孩子完美的同时势必会夸大孩子的错误,而有意识不到这种影响力,也就有了孩子现在的焦虑与病态的行为。我给父母的建议是宽容对待孩子,做到“眼里能够揉沙子”。 一个小故事说一个老师带孩子们去海边玩,本来老师不允许大家下水,但最后还是在孩子们极力渴求下同意了,大家嬉戏玩闹,其中一个女孩在岸边脱衣服引起了老师的注意,显然她脱的有点多了,老师刚要制止最终还是忍住了,只见女孩脱下衣服拧干后又穿上了,而这一切没引起任何男生女生的异常,因为大家的兴奋点不在女孩身上,如果老师大喊一声可能情况会完全不同,也许会毁了女孩一生。这就是眼里能够揉沙子的意思。 毕业后的“返巢族”: 一个大四女生,从小到大学习优秀,一直是父母、老师的宠儿。毕业后,顺利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一路顺风顺水。然而,工作不久,她在加班过程中发生了一次事故,被老板批评,解除了工作关系,女孩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回到家中不愿再出去工作,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女孩的顺风顺水,父母的万事代劳大大降低了女孩的受挫能力。 面对爱,我们该如何选择? 这是班会的一个填空题,这也是给学生和我这个辅导员老师的思考?思考我们该如何面对父母背后给予我们的无形干扰呢? 首先,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家庭。不要再对父母大吼大叫,或是冷眼相对,你的包容与理解无私的给予父母,尝试和父母平静的、耐心的沟通,赢得和谐的家庭氛围,让你的家人间充满理解和包容。 其次,做自己。荣格说,把后半辈子还给自己,追随自己内在的声音。百行孝为先的传统道德底线不容我们过份反抗父母,20岁的年龄已该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顺从父母之后,要有自己的是非判断,不能一味的接受父母的馈赠,不劳而获,成啃老族,学着独立,学着为人处事,学着改变错误的行为方式,甚至可学着改变自己过于内向的性格。 第三,学会自我调节。你已长达,不管何种家庭环境,不管你的父母是何种教养方式,你都已经成人,性格形成,思想定型,行为也很改变,因此可能带来你现在的烦恼,没关系,学点心理学,学会自我调节和放松,实在难以解决还有老师,还可走进心理咨询中心。 最后,我还想说,父母已老,不论他带给你的是什么,你都是他们的延续,这是血缘,也是改变不了的事实,努力让我们的父母开心如意,让家庭和谐快乐,让我们的成长无忧! 爱我们就不能越俎代庖,让爱成为牵绊, 爱我们就让我们在风雨中成长,从容的走出彼此的世界 爱我们就给我们一个和谐、和睦的家庭,充溢着宽容和理解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