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2017-04-26 07:47:14
松果小编
0-2岁,母爱是中心环节,孩子易和母亲形成情感依赖,仿佛是一种共生状态。儿童情绪发展规律
悲喜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情绪特征,新生儿除了哭就是微笑,这是他与外部联结的两大方式。到了两岁的时候,喜怒哀乐悲思恐七情都具有了。现在的孩子营养很好,情绪发展与心智发展比过去的人要快,也饱满许多。两岁以后,由于言语的学习,家长过早引入价值判断,孩子的情绪逐渐出现分离,知道哪些情绪是被父母欢迎的、哪些情绪不让父母高兴,以及哪些情绪会激发父母的关心,孩子开始对情绪有了识别。父母的做法是跟孩子说话,对孩子的情绪进行命名:宝贝,你生气了?或者:谁让你这样伤心?帮助孩子对情绪识别与分类是孩子学习情绪管理的前提,不过家长最好不要告诉孩子哪些是好情绪、哪些是坏情绪。情绪并没有好坏,只要适度就可以。家长可以在孩子过度情绪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干预,让孩子意识到情绪可以表达一种意愿,但不能没完没了。进幼儿园以后,孩子生活在同龄的群体里,会出现情绪表达方式的模仿,同时由于老师管理孩子时会引入价值判断,孩子开始形成一些社会性情绪,比如羡慕、嫉妒、欣赏、怨恨、愤怒、压抑、失落、得意、骄傲、友情等等,社会性情绪是人群里共有的,是孩子的社会性情感表达,不像那些原生情绪,是所有生命共有的。
这段时间,父母要帮助孩子体验不同的情绪,并允许他怀有不同的情绪特征。不必对孩子的愤怒、敌意感觉害怕,帮助孩子识别并恰当地表达这些情绪是重要的。6岁以后,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情绪表达的适合方式,比如,在什么环境、什么时候、对什么人,应该如何流露情绪,并理解有些情绪对别人可能是不好的。一般来说,儿童情绪色彩大多比较夸张,表达情绪的言语也不够丰富,大人要多用感觉去识别,不要责怪孩子。小时候,情绪饱满的孩子行为发展动力大,情绪表达少的孩子心理活动要比别人多,各有所长,不能统一而论。
儿童认知发展规律
儿童的知觉发展具有生物学循序渐进的特征:首先是触觉,让新生儿的皮肤饱满接触外部世界是重要的。皮肤知觉的发展会很好地促进儿童心智的发展,不要把孩子包裹得太紧,让他的皮肤更多地暴露在空气中。家长对孩子的抚触是唤醒孩子皮肤知觉最好的方法,一定要多触摸与拥抱孩子。儿童触觉发展涉及质
这阶段是孩子深层安全感、亲密能力形成的关键,希望母亲们用最温柔的爱与孩子相伴。
2-5岁,是父爱介入的最好时期,父亲的功能是把热恋中的母子分开,以促进孩子的成长与独立能力,并形成平衡的家庭情感。没有父亲的参与,母子的情感联结不能松懈,孩子因此也极易变得幼稚与依赖。两岁以后,孩子尽可能与父母分床或分房睡觉,与母亲睡觉睡到很大的孩子常常是不那么愿意长大的孩子。
6-10岁,家庭需要建立良好的家庭规则与代际界限,注意性角色的培养。由于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不同,要注意家庭慢慢发展的三角关系,如母子联结或父女结盟,这种三角关系会造成另一位家长的游离,成为家庭的边缘人。在夫妻情感不良的家庭(婚姻分裂),要避免让孩子成为夫妻间的传声筒(替罪羔羊)。同样,母亲角色太强、父亲角色太弱的家庭(婚姻偏斜),不利于男孩子的个性成长。
11-15岁,对青春期的孩子,家庭的规则和教育要具有弹性,父母的情感要变得相对紧密,保持与孩子的界线并留出感情空间,以培养他的社会情感。对孩子的行为不能用简单的是非判断,而要采用积极认同和理解的方法,鼓励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千万不能包办代替。当出现家庭冲突时,要把孩子的一些行为问题看成是伴随成长的问题,不要轻易就上纲上线。有的家长喜欢找孩子的问题,以为这就是爱和关心,其实,过多的批评易于形成孩子的自卑之心,遗患无穷。我们总是鼓励家长们多看孩子的优点,多夸奖和欣赏自己的孩子。事实上,夸大孩子的正性面就等于缩小他的负性面,等于让孩子的心灵沐浴在阳光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