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己,能治病——如何理解并改善心身疾病
2017-03-13 17:38:35
松果小编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古人在数千年前就敏锐的发现了身——心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到今日,这些智慧则成为了重要的健康课题之一,即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说白了就是我们的情绪情感影响了我们的身体,促使身体上出现了躯体疾病。许多常见的、与情绪情感相关的疾病都可以被归类于心身疾病,例如:高血压、胃溃疡、哮喘、皮肤过敏还有妇科炎症等。
那么这些心身疾病通常是由于怎样的心理原因导致的呢?
是否可以通过调整情绪来辅助躯体疾病的治疗,且如何去做呢?
为了便于说明,在这里大致将心身疾病分为三个大类:
一、情绪对身体的影响
二、人格特质对身体的影响
三、心理问题、心理创伤对身体的影响
首先说情绪。
我们都知道,长时间心理压力过大的人容易出现胃溃疡、神经性呕吐。
想象一下,当我们处在焦虑、紧张的情绪时,我们感受到什么。焦虑时,脑海中不断地翻涌出各种各样可怕的念头,占用我们全部的注意力,消耗大部分的精力,使我们失去思考的空间,无法处理每一件事,同时,它像一口煮沸的锅,使人感到焦灼。人的胃,与这种感觉最能相通,它承载着食物,不断的试图分解、消化里面的内容,当它感觉到有过多的内容无法被分解时,就试图分泌出大量的胃酸来工作。当我们的情绪被占满,无法工作,胃也会有相似的感觉,然后做出本能的反应。
抑郁也是影响身体健康的一大因素。
在与严重抑郁症的患者交谈中,时常能够感觉到他们的思维非常迟滞,理解一句简单的话需要很长时间,记忆力也有明显的受损。抑郁给人的感觉就是低落、沉重、缓慢。当人处于抑郁状态时,会感觉一切都慢了下来,而当这种情绪不断的持续,我们的神经系统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变得迟缓,表现出思维迟缓、记忆减退。
那么,当我们出现情绪困扰时,该如何帮助自己调节呢?
古人认为情绪之间有着相互克制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调节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也就是说:恐—思—怒—悲—喜之间是循环相克的,前一种情绪过度时,即可通过后一种情绪来制衡。
其实这种说法暗含了心理咨询的疗愈过程:首先一个人可能遭受了负面创伤事件,为了避免这件事带来的痛苦(恐);由此开始进行一系列分析、思索,但过度则导致了焦虑(思);然后他将自己的痛苦推向外部,这样会让他轻松一些。但过度归咎他人,又会认为自己会痛苦都是他人或环境的责任,继而怨怼(怒);通过愤怒的碰撞,他渐渐认识到自身和他人能力、心智的有限性,以及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经历无可奈何的事、都要受到不同的限制(悲);最后他接纳了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重新认识一个完整而真实的自己,进而重新感受到自己拥有力量和喜悦(喜)。我们也可以参考情绪的相互克制,帮助自己进行情绪调节。
再说说人格特质。
在心身疾病中被关注得最多的就是人格特质对身体的影响,其中最常见的就是A、B、C三种行为模式的分类。
A型行为模式的人格特征是:强烈的时间紧迫感以及成就欲、争强好胜、精力充沛;暴躁、易激怒、缺乏耐心,充满敌意。A型行为模式的人患冠心病、高血压以及脑卒中的可能性较大;
B型行为模式则是A型的反面,表现为散漫、平和、友善、乐于合作、享乐主义,这种行为模式的人患上上述疾病的可能性相对A型则较小一些。
C型行为模式并不是基于前两种而命名的,它是指“癌症——cancer”的首字母。C型行为的特征是:习惯性的压抑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压抑愤怒,不善于疏导自己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表现出较多的忍让、沉默、委曲求全,总是试图通过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来避免和别人发生冲突。研究发现,C型行为的人肿瘤发生率比一般人高3倍以上,并会促进癌的转移,使癌症病情恶化。
通过对人格特质与易患疾病的描写,我们不难发现,身体对于我们情绪的感知是非常敏感的,当我们过多出现某种情绪时,身体也会更多的表现出相应的状态。
人格特质相关的心身疾病中还有一个也是经常被讨论的,那就是哮喘症。医学心理学中也将该疾病称为“被压抑的哭喊”。许多心身疾病的研究普遍认为,哮喘症的患者具有一些相似的人格特质,例如:敏感、情绪化、依赖、被动等。他们或者童年遭受过极大的委屈,没有得到安抚,又或者内心纤细敏感,有着多变、丰富的情感,而由于自己缺乏消化自身情绪的能力,于是一开始他们会寄希望于别人能够理解、分担这些情绪,而就像我们不喜欢和总在诉苦、总是很情绪化的人交往那样,当别人感受到来自这些人的情绪压力时,大多数人都会本能的选择逃离,于是,人际交往中的背弃使得他们变得退缩、被动。内心那些无法表达的痛苦情感,就成了被压抑的哭喊。而只有在他们病发的时候,才会得到周遭人的强烈关注,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情感,才能通过剧烈的、犹如哭喊的喘气来宣泄。
接下来是心理咨询师比较关注的由于心理问题促发的心身疾病。
妇科疾病是一个很典型的心身疾病,医学中也普遍承认心理因素与妇科疾病之间的关系,但在心理学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童年因极端保守的性教育而产生性耻感的女性,以及经历过性侵类事件的女性,较为易感不同程度的妇科疾病,这里所说的性侵不一定是直接的性接触。这个现象与社会观念、和心理原因都有关系。
在大多数的社会观念中,遭受性侵犯是一件对于受害人来讲具有羞耻意味的事件。与其他犯罪事件明显的不同,被打、被抢劫的事件中,大家更多的会指责施暴者的凶恶,同情受害者。而同为受害者的性侵受害者却被大家冠以羞耻之名,即使她也遭受了同样的恐惧、无助与痛苦。
许多的性侵事件的受害者自身也会有同样的想法,她们甚至会不自觉地在潜意识中认为是自己的生殖器官或其他性征器官为自己招致了羞辱,内心深处十分痛恨、厌恶自己身体的这些部位,而那些接受“性即羞耻”观念教育的女性也会产生类似的想法,然后有意无意的忽略、任意对待这些部位,使得被厌弃的器官容易出现疾病。
另外,严重的皮肤过敏问题也是非常典型的心身问题,严格来讲过敏并不能算是疾病,它是由于我们身体中的免疫系统过分敏感造成的。身体的免疫系统经常把没有威胁的刺激认做是有威胁的、需要杀灭的病菌,这就是过敏,它是一种具有自我保护意味的反应。
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容易促使过敏呢?——就是在现实中无法有效保护自己感受的人。例如,你有一个强势的父母。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一个“心理边界”,这个边界保护着我们的个人隐私、生活习惯、爱好、情绪、安全感等属于你个人的事情。我们常常能看到那些总是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加以干涉的远房亲戚,以及大小事都要麻烦别人为他解决而不顾他人感受的朋友,都是典型的在侵犯他人的边界。还有些父母不尊重子女的个人隐私,或常常在自己成年、及快成年的异性子女面前过分裸露身体,都是对子女心理边界的入侵。
一个边界感清晰的人,能够轻松有力的拒绝这些侵犯并维护好自己的权益,同时自己也不会轻易的插手他人的生活;而边界不清晰的人则会允许任何人干涉自己的生活,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被打探隐私的时候感到不知所措......人在心理边界遭到入侵的时候都会明显的感到不舒服,但是如果对此没有一个清晰的识别,就会导致在现实中无法有效的维护自己,只能模糊的感到内心不适,想要保护自己。因此,我们的身体感应到这种试图保护自己而不得的情绪,就会常常进入戒备、抵抗的状态。
除了以上三大类里所包含的疾病以外,还有一些常见的身体问题也与我们的情绪相关,例如:青春期异常肥胖的孩子可能与对异性父母的过度依恋有关;长期的便秘可能与囤积癖有关;严重青春痘可能与性压抑有关等等,大家如果对此感兴趣,可以查阅相关的资料进行了解。
认识疾病的心理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感知自己的情绪,促进疾病的疗愈,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健健康康的。
最后,最重要的是善待自己!比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