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恐惧婚姻时,你在恐惧什么?

2020-04-05 01:25:41 松果小编
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快餐式恋爱与自媒体的过度宣传让人们对传统的婚姻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人们对结婚这件事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顾虑。张爱玲曾说:最怕的是一个有才的女子突然结了婚;朱德庸说:恋爱是两个人散打,结婚是两家人群殴。可见恐婚从古至今一直都存在着。 最近接到了一个来访者,年龄33岁,男,他现在正在因为无法踏入婚姻感到万分痛苦甚至有些失望。父母总说:什么年龄就要做什么事。面对父母催婚他感到无法呼吸,结婚两个字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来气。原生家庭父女离异让他恐惧无法拥有一段完整的婚姻,害怕重蹈他们的覆辙,所以他在挑选对象的时候总是过度苛求完美。他常和我说:如果找不到我心目中符合结婚标准并且爱我的她,我宁愿单身一辈子,完美的婚姻关系和爱情一样都不能少,绝不将就。抖音等各种软件上的鸡汤软文每天都在提醒他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埋了爱情也埋了自己。彩礼、房、车等社会话题的讨论,让他觉着婚姻看起来变质成为了某种利益关系,他说:这样的婚姻关系我称之为交易。而结婚之后的家庭问题他自问没有能处理好的信心。他说:我还没准备好接受婚姻的考验,但又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年纪倍感时间紧迫。期待婚姻的同时又无限大的恐惧着婚姻。 30岁已经来到了婚姻的门槛,超过30岁还未结婚的人大都容易被冠上晚婚的标签,别人会耻笑你,称你为剩男剩女。只有极少数成功的人能得到黄金单身汉的美誉,但也夹杂着一点凄凉。没有人不渴望一段完美的婚姻关系。 调查报告显示,91%的青年男女认为婚姻是一件压力很大的麻烦事;76%的适婚青年有恐婚心理。从1982年至今,20-35岁男性和女性的初次结婚年龄一直在延后,2012年成年人口处于再婚状态的比例最高,为77.7%;处于离婚状态的比例仅为1.2%,而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数据显示去年结婚率仅为7.2%,创近十年新低;未婚同居的比例则从1970年的1.8%上升到了32.6%。尽管婚姻被证明有诸多的好处,但延迟婚姻承诺的现象仍越来越普遍。近年来人们开始不再认为一段成功的婚姻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大事之一,与恋爱和同居关系相比婚姻更具有束缚性。踏入婚姻要通过正式的程序,在电脑里被记载,以书面的形式呈现,离婚也要通过这样的程序。这比恋爱分手要承担的责任与风险高很多,更涉及经济纠纷与孩子的抚养等法律问题。所以选择一个结婚对象踏入婚姻之后便意味着,从此以后无论能否共白头你们都无法完全脱离彼此。 当恐惧婚姻的时候,你在恐惧什么? 1.害怕承担责任 很多人在结婚之前都还处于没长大的状态,尽管能独立生活,但是还受父母家人的庇佑,或者潜意识里认为自己还是个孩子,放纵自己不想去承担责任。这部分人通常依赖心强或者不想长大。因为结婚之后就真正意味着你必须成长为一个大人,承担部分家庭责任,不能再频繁依赖家人。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没准备好,现在的自己不是一个最好的状态,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信心,认为自己不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没有能力承担婚后经济生活的压力,无法平衡生活工作与家庭所以一退再退。 ‘’所有的孩子都会长大,除了一个人。‘’这是苏格兰作家詹姆斯 · 巴利在小说《彼得 · 潘和温迪》中的第一句话。他创造了一个会飞的、永远都拒绝长大的男孩。永远都不会长大是每个正在经历长大的人憧憬的事情。美国心理学家丹 · 凯利在1983年提出了‘’彼得 · 潘综合征‘’的概念,即成年人(多指男性)在社会上表现出不成熟,拒绝长大的现象。这样的人通常情绪化,一旦事情不按照自己设想的发展便容易发脾气;依赖他人,生活自理能力差,总是需要别人照顾自己;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不知道主动关心别人,并把别人对自己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不敢承担责任,比如要为自己做出人生选择,担负经济责任,或者作出结婚承诺时会恐慌的逃离开,逃避诸如父亲、母亲这样的社会角色,迟迟不敢结婚或者不能拥有固定的人生伴侣,也容易频繁更换工作。 2.对未知的恐惧和机会成本 对一些人来说最恐惧的是对自己未来的不确定性,这会让大家感觉很焦虑,有失控感。不确定当下的关系是否是最好的选择,害怕放弃了当下再也遇不到比现在更好更合适的人,又惦记着未来会遇到比当下更好的,所有不可控 的因素都让人变得迷茫与矛盾。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当我们从一系列互斥选项中选出最好的一项时,我们与此同时就失去了拥有其他选项的机会,现实中我们往往无法判断现有的是否是最佳的,选择一个人结婚就意味着失去了所有其他可能选择的对象,毕竟在我们传统观念的婚姻中,亲密关系是排他的。 这样的人通常都过度渴望一段完美的亲密关系,同时又害怕当下的选择导致在未来失去,害怕离婚所以过度谨慎。有这些顾虑的人通常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比较多,也与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关,比较缺乏安全感,更希望事情在自己的掌控范围内,所有不可控的东西都让他们恐惧,包括婚姻。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从不存在绝对完美的恋爱关系,我们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所以没有绝对的Mr .Right. 是你们在一起的时间里共同经历的事情把你们磨合成了不可替代的人。 3.害怕真实的自己被完全了解 婚姻是踏入一段长期久远的亲密关系,而这意味着你会被完全暴露在对方面前。你的懒惰、邋遢、拖延、不上进、坏脾气等生活习惯和痘痘 、肚腩、身体上的瑕疵等都会完全暴露在对方面前。你们可能会一起经历衰老、变丑、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更年期这些都让人无法接受,或者你难以启齿的童年的经历在你心里留下脆弱的痕迹你一直都隐藏的很好,而进入婚姻你会不小心把你的脆弱展示出来,所以你开始小心翼翼,畏首畏尾,开始恐惧。而我们通常在进入一段恋爱关系的初期都希望自己在对方那里是完美的形象,长期的相处会容易把之前辛苦维持的良好形象背后的不完美暴露出来。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想被窥探的脆弱,大部分人 都认为自己是不够完美的,甚至有些人自己都无法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他们对自己是不自信的,对对方也不会自信和完全依赖。大家都害怕自己的不完美不被接受,或者因此而不被爱,害怕这些不完美拖累你们的感情,太顾虑对方,也低估了对方能和你一起 承担风险的能力,以及不确定他们爱你的程度能付出多少包容与关心。毕竟距离产生美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一系列的担心都让人们恐惧不敢踏入长期的亲密关系中。 4.害怕失去自主权 很多来访者在和我探讨面对婚姻的恐惧时,他们最在意的一点是担心婚姻会变成枷锁束缚他们,进入婚姻意味着失去了绝对的自由,也就是对自己全部的控制。婚姻中不可避免为维持良好的亲密关系而牺牲掉自己的一部分时间,甚至作出一部分妥协。所有的事情都不在以自我的利益为出发点,不得不考虑两个人双方的利益,顾忌对方的感受。自己不再完全属于自己这种失控的感觉在长时间的打磨中,他们形容自己被婚姻操控了。婚姻使两个人在法律上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两个人的生活、双方的家庭 都不可分割的融合在了一起。这证明了两个人将慢慢失去自己的边界,为融入对方的世界作出一部分的牺牲和妥协。很多人都担心婚后无法处理两个家庭之间的关系,不想去应付对方家里的人,与对方共享自己的一切生活都让你感到失去了自主权。婚姻中常出现的问题往往紧密围绕钱、性、家务分配与双方家庭之间的相处这四件事,所以两个人对双方边界认知的一致性很重要,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规避矛盾,保持长期的亲密相处。 如果你正在经历恐婚应该怎么办? 首先你一定要认清自己真正恐惧的是什么,你确定自己是否要放弃结婚这种生活方式来获取自己最大限度的自由,还是有太多顾虑而不敢踏入一段婚姻。是 你们之间相处中出现了问题,还是结婚这件事本身让你恐惧?当你知道面临婚姻你的问题具体出现在哪里时,你才能去解决问题,跨越恐惧的最好方式是面对恐惧。如果你不再害怕恐惧,恐惧也就无法压垮你。 美国学者加里纳 · 罗兹针对婚姻的一向研究表明,那些在结婚之前经过慎重考虑,彼此都对未来有更好的期待并愿意付出和改变的人更容易收获高质量的婚姻;有意识的去计划婚姻推动婚姻比因为冲动而结婚的人更容易获得长久的亲密关系;在婚姻这件人生大事上以更积极和更负责任的心态去做决策的人对婚姻的满意度更高。事实证明,冲动的浪漫并不可靠。 当然不结婚也是一种选择,每个人对婚姻的期待不同,所以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一些人不愿以结婚证书来证明彼此相爱,双方都接受这样的方式,尊重对方的选择,保持长期的同居关系,不以婚姻来约束自己。有的人会选择开放式关系,双方可以毫无保留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不限制对方的自由。 无论你与你的伴侣选择什么样的相处模式你都需要先搞清楚,你到底是真的发自内心的不想进入婚姻,还是你正在经历恐婚?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