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会因为一些念头感到羞惭?
2020-04-05 14:15:28
松果小编
为什么我们会为了一些原始的冲动而感到羞惭呢?如贪吃,如嗜睡,如渴望异性的爱,如疯狂的结婚念头。
小的时候父母期待一个正直、优秀的孩子,我们被期待“勤洗手,少生病”,“按时上桌吃饭”,“乖乖上床睡觉”……同时,由于担心我们的营养和生长发育,父母又会经常跟在后面喂食,每隔一会儿定期投喂。徐峥的《囧妈》出片之后,因为其中有段内容是徐峥一大把年纪了还被妈妈当成小宝宝来喂养,在火车上投喂各种食物,总怕他吃不好。于是,网上有人掀起了一股”你是如何被妈妈喂食“的热潮——简直是太有共鸣了,以前我们吐槽的是”奶奶觉得你饿“,现在开始秀”妈妈觉得你饿“,明星大张伟说,他在工作忙的时候,妈妈担心他不吃东西,硬是把手从他腋下穿过来,喂上一瓣桔子。
如果我们长的强壮、行为端正,会有人夸“养的好”,如果我们经常生病,表现不乖,会觉得是”贪吃积食惹的祸“,”只玩不学“,”学啥啥不成,吃啥啥不剩“,等等。这些宠爱善意的玩笑和自相矛盾的抚养方式,让我们有了最初的、为自己能吃能睡的欲望而羞惭的苗头。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成为了父母之后,我们也在重复同样的爱意。
学生时代我们追随教育者,手放好,脚并拢,眼睛看老师,耳朵听老师。除了老师之外,我们也名正言顺的有了一个”别人家的好学生“作为榜样。我们在这个年龄需要引领者,呼唤榜样,而且老师不像家长,对”别人家孩子“这样的词汇敏感,因为一个班级人数众多,全都是别人家的小孩,老师需要树立一个标杆,学生们需要一个引领的榜样。通常,这样的好学生,指的是成绩优秀,不搞小动作,注意力集中,永远乖巧不起纠纷,情感洁白不问异性。这是一套通用的”好学生量表“,在老师心中,好学生的内涵也许还可以更细致的打分,测评,做出标准分,去掉原始误差,然后得出一整套的正价量表。
总之,我们上学那时候啊,好的学生换了一届又一届,被老师们口头传颂的优秀事迹/考试成绩一遍又一遍,但绝没有一个被定义为”好学生“的人,是一个上课不认真听讲,嚼嚼零食逗逗同桌,忽而还总想着与某个姑娘谈一场纯纯恋爱的人,对不?
通常是在工作之后,我们的羞惭意识开始爆棚了:朋友圈的人每天晚上打卡学习,可我们一天工作下来觉得很累,只想盘脚坐在沙发上吃着冰激凌和鸡爪追剧;早上8点30的班,我们睡到最后一刻,赶上最后一点时间打卡,坐在工位上看到有人早到了半个小时还多,吃了一顿营养早餐,拉了一阵儿八段锦,然后精神地坐在办公室等待早会;身边的人陆续谈恋爱,结婚,孩子都快上幼儿园了,而我们连相亲都不顺利,被催急了,甚至甩出一句名言:”在某种意义上,我是人尽可夫的……“,只不过,你还是没有碰上一个真的”可为人夫“之人。
所以,有人在咨询的时候,述说一件事情的同时突然感觉出自己的问题:爱吃,贪睡,不够努力,只想结婚,然后觉得万分羞愧。
这是做个案时会遇到的一些朋友,我时常有一个念头,如果我们一起来个结构化的团体治疗,相信在第一个”完整述说“的阶段,就会有很多人得到一部分治愈:”原来你也是这样啊?本以为,只有我自己是这样,没想到你也……你们也都是……“
小时候经常听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讲到人在远古时候是怎样的,大致的印象是:浑身毛茸茸的像直立行走的大猩猩,住在山洞,女性负责采摘、编织衣裙、照顾孩子,男性负责打猎、防守。分析下来,这些就是本能的分工,从那么远、那么远的时代进化而来的本能:吃,是为了贮存脂肪度过寒冷的冬天,为了活的更久,为了繁衍生息,所以有时候在没有好好吃饭的情况下,尤其到了冬天的晚上,我们通常会感觉饥饿,难以忍受;睡眠,是为了保存体力,应对未知的劳动和野兽攻击;喜欢光亮或者想整晚亮灯睡觉,大概是因为野兽、大虫等危险的因素会威胁到我们的安全,使人无法安眠,可这些东西害怕火光,在山洞外升起篝火,就可以护佑一家人老老少少的度过一个夜晚;想成家,是因为分工让我们各取所需,女性没有足够的体力和勇猛对抗野兽,而男性也没有灵巧的心思编织衣裙遮身,不能独自繁衍后代、照护婴儿,所以自然而然地就进化出了一个个家庭,一个个单元,一个个族群,一个个部落……与本能对抗,本身就是徒劳。有人在咨询时讲究”顺流“,有人给孩子树立规则时先”搞好关系“,有人在对抗惫懒时要求制定”私人计划“并承诺实行……等等,这都是我们顺遂本能、并与本能和谐相处做出的努力。
昨天看了一个文章,说的主题是”懒“:懒很正常,懒是本能,有些人的懒是由于长期努力得不到回应,疲惫了,懒得出动;还有一些人的懒是过于追求完美,一些事情还没有开始,就已经在完美计划了,可是计划中发现有很多漏洞,又发现补上这个漏洞要花费巨大资源,到最后,这事情还没开始做,就在脑中自己毙掉了。所以你可以懒,也可以当下就立刻去做,各有利弊,但无论如何,人不能既懒又贪——这世上可没有无缘无故掉下来的好事。
”人不能既懒又贪“,这最后一句是我最喜欢的。我们可以顺其自然地安稳生活(其实,这个是森田疗法的主题思想,无为而治,比较像老子的主张),也可以风风火火地折腾一生,但无论如何,既想安稳度日,又时时想着大饼,这是万万不可能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