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讨好,却不断受伤?| 克服讨好型人格,你需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2020-04-07 10:29:19
松果小编
你是否存在以下情况:
假装同意他人的观点;
经常道歉;
很难拒绝他人的要求;
尽力避免所有冲突
......
如果你有这些表现,很可能就有“讨好型人格”的嫌疑。
上学的时候,我是父母和老师眼中的乖乖仔。进入职场,我是上司眼里的好员工(听话),同事嘴里的老好人,不会被人讨厌。
但我活成了什么样子呢?畏畏缩缩,个性模糊,没有生气,还挺憋屈,感觉活不出自己本来的样子了。
心理学上认为,讨好别人往往有两重含义:一是功利性的,通过主动讨好别人而达到自己某种目的;二是防御性的,通过讨好别人而达成情感联盟,避免树立攻击对象,为自己取得宽松的人际环境。所以,讨好别人也是有积极作用的。
我们之所以讨好别人,其实是因为太害怕被人讨厌。
没有人希望被人讨厌,但没有人能让所有人喜欢。比受人喜欢更重要的,是为自己而活,让自己过得更好。
台湾作家陈文茜曾说过:“小心检视,你的成功是否只是以害怕被他人讨厌而换来的。若是如此,那你的成功不幸只代表‘你为他人活了一辈子’。”
为自己而活,要承担这种自由和责任,需要无畏的勇气——被讨厌的勇气。
为什么我们害怕被人讨厌?
因为我们害怕不被认可,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我们都认为,只有得到了别人的认可,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这点可能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通过讨好或满足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好态度、好评价,自己就会感觉被重视,很有成就感。
通过别人的认可,我们能够消除自卑感,增加自信心,有价值感和存在感。
得到别人的认可的确很让人高兴。但是否真的需要被人认可?未必。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公司的垃圾桶满了你主动去倒掉,但是周围的人根本没人注意到这一点,或者即使注意到了,也没人说一句感谢或表扬的话。那么,你以后还会继续做吗?
很多人的回答是也许以后不会继续做了吧。对认可的欲求,其危险就在这里。你究竟是为了追求认可而做,还是自己想做?
得不到认可就非常痛苦,得不到认可就没有自信,这样的人格也称不上健全。
实际上,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招人讨厌是件痛苦的事,但是,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也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有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
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
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要获得自由,你不得不付出这些代价: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
有人可能会说,道理都懂,但我还是没有勇气。
人只有在能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而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别人有用、主观上能够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存在即是价值。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自己和他人。不要用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我们仅仅因为“存在于这里”就已经对他人有用、有价值了,这是不容怀疑的事实。
不是吗?哪个人的存在对家人不是一种价值呢?
此外,对别人寄予关心、建立横向平等关系、多鼓励别人,都能够带给我对别人有用的实际感受,继而增加勇气。
做真正的自己,让自己过得更好,并不是让你任性自私,旁若无人地任意横行,而是要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很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的产生都是因为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
前文说“我们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时也不必发怒,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事实可能相反,很多人都会“双标”,所以各种问题和争吵就出现了。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
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有句话说得好,“你对我的注解,并不能构成万分之一的我,却是一览无余的你。”
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便永远能在别人的误读里,活出自己的气象万千。
人的一生,最终都是需要自己支持自己活下去,千山万水地找到自己,按自己的方式走到渴望的光景。
附:你属于“讨好型人格”吗?
不同的心理学家对“讨好型人格”的特征有不同的表述。如果你并不确定自己是否属于“讨好型人格”,可以通过下面这个更为综合的测试来对照自己:
1. 假装同意他人的观点。
2. 感觉为他人的情绪状态负有责任。
3. 经常道歉。
4. 经常对自己的日程安排
5. 很难拒绝别人的要求。
6. 在别人对你感到生气时,你感到难以忍受,并往往会选择让步。
7. 会因担心让别人不舒服而选择随大流,甚至会为了取悦别人而故意丑化自己。
8. 定期需要获得他人或周围环境的赞美,以此才能确认自我价值。
9. 一般情况下,你尽力避免所有冲突。
10. 难以承认自己的感情受到了伤害,习惯性隐藏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
你可以根据这个小测试,大致判定自己是否属于“讨好型人格”,以及“讨好型人格”的程度。
对照这些测试维度,我们可以发现,“讨好型人格”的核心特质,即是过度关注他人(或周遭环境的需求),而忽视自己的感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