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的初步认识
2020-04-07 15:19:03
松果小编
人的心理问题简言之,来自两个方面,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比较好理解,从娘胎来带来的病,比如因难产导致孩子缺氧,对大脑产生损害,出现的后天痴呆。再比如,父母有精神病史对孩子后天发展产生的遗传影响。这个比较好理解,在这里不再赘述。重点解析一下后天因素导致的心理问题。
人的心理分为正常和异常,正常就是人的行为和认识符合社会规律性特点,被大众接受的常态化的心理活动,继续往下分为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两类。心理异常就是人的认识和行为不符合社会规律性特点,不同于常人的异化心理活动。主要表现为感知的、情绪的、意志的异化性,出现的各种精神性障碍。 心理问题的产生,抛开先天因素外,大多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主要是生理性的、精神性的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各种压力。
那么压力是什么呢。人来到世上,从呱呱落地,到撒手西归,一生会遇到很多问题,会遇到大大小小各种压力。这些压力有吃喝拉撒睡等生理性压力,有个性原因和认识等造成的嫉妒、悔恨、多疑等精神性压力,还有战争、疾病、爱情、婚姻等社会性因素造成的环境性压力。这些压力有的是单一性的生活压力,比如恋爱、婚姻、疾病等;有的是叠加性压力,比如红楼梦中,贾家被抄家、接着贾母归西、家里被盗等;有的是破坏性的压力,比如唐山大地震、新冠肺炎在武汉爆发等大事件造成的压力。这些压力产生后,人必须要承受,心理学上说就是对这些压力进行增益和消解。压力得到正常消解,心理就会保持积极健康。如果得不到正常消解,就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
压力是怎么产生的呢?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有思维有感情。人是有生理上的人和精神上的人两部分组成的,生理是客观的,精神是主观的,当客观和主观协调一致的时候,人就能够健康发展,当两者产生冲突的时候,则会出现压力。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对应人心理活动的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本我和潜意识是按照快乐原则活动,自我和前意识按照现实原则活动,超我和意识按照道德原则来活动,由于我们的“自我”必须随时随地的学习外部世界,以便理性的处理“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当不好处理的时候,我们就体验着焦虑。为了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如果压抑的力量不足,让冲突、矛盾,或者说让非理性冲破防线,我们就会承受痛苦或者压力。巴浦洛夫则用兴奋和抑制的两个基本精神过程的冲突理论来说明压力产生的过程。
人面对压力和痛苦会产生什么问题呢。人对压力的消解能力是不同的,比如对单一性的生活压力,大家基本都能对付,因为作为个体的人生活在世界上,生老病死、恋爱婚姻、考学就业是大家基本都能遇到的,司空见惯的东西,所以大家面对这样的问题基本会正常处理。但也不排除部分心理脆弱者无法消解的情况,比如有人在热恋中被对方抛弃,想不开产生心理问题,因为得不到及时疏解发展成精神性障碍。但对于叠加性压力和破坏性压力,压力本身往往超出人的承受限制,让人陷入痛苦或者悲伤等深度情绪当中,产生强大的痛苦和压力。如果压力比较足,冲不破防御,我们虽然有时意识不到痛苦,但冲突和痛苦就不会彻底消失,它们只是隐藏到潜意识中。躲藏到潜意识之中的冲突,还要以扭曲的形式变相的表达自己,这样就产生了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如果只局限到心理问题方面。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五个方面的问题。,心理不健康情况,包括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心理异常情况,包括各种常见的心理异常和精神障碍。其中心理不健康的三种问题属于正常心理问题,心理异常的两种问题属于心理异常情况,列入变态心理学的范畴。
产生了问题怎么办呢。心理问题产生了就要及时处理,早期干预可以及时让心理回归健康。解决的方式主要有三点。一是对于心理不健康问题,比如一般心理问题,甚至严重心理问题。出现后,自己要及时做好自我调整,或者积极寻找外部支持。通过调节自己的情绪,向信任的人倾诉,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等等,获得外界物质的精神的社会支持,实现心理健康。二是对于难于摆脱的严重的心理问题,应该积极的向专业心理医生求助,通过心理辅导解决问题。而对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更应该积极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治疗。三是对于心理异常问题,也就是各种精神障碍。必须要向专业精神科医生求助,通过专业的医疗手段、专门的药物积极治疗,辅之于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干预,实现病症的有效缓解和治疗。坚决不可讳疾忌医,把精神障碍当作心理问题来治,延误病情,出现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