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批评不表扬,培养孩子的“高自尊”

2020-04-16 08:48:12 诗铧【亲子养育】
在观察孩子们的交流当中,常常会听到这样一些言语:“没有人鼓励我、表扬我”,“我不如我们班xxx",“这么难的题我怎么可能会做”,“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我”……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孩子内心的那份孤寂与无助,孩子把自己定格为弱者、被厌弃、被忽略的形象,幼小的心灵更加的脆弱,不堪一击。 当然,也有一些孩子这样说:“我能行,让我试一下”,“没关系,还有机会”,“我觉得自己很棒啊”,“老师同学都很喜欢我,我也喜欢他们”……在这样的孩子身上,我们总能看到一股朝气蓬勃的力量,也很容易被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所感染。 从这两类孩子的言语中,我们看到了低自尊和高自尊的区别。 低自尊的孩子—— 希望别人喜欢他,鼓励他、表扬他,他把自己内心力量的建构寄希望于外部,如果外部对他有积极的回应,他才会感到踏实;如果没有回应,他便会坐立不安,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或者做得不够好,往往也会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是自己不行。 低自尊的孩子缺乏主见,不敢自己做决定,他即使问询所有人的意见后,还在犹豫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当然也容易人云亦云,听从他人的意见。 低自尊的孩子面对同学的交往,总把自己置身圈外,远远地看着,却不敢接近,他们怕说错话,做错事,怕被同学嘲笑。 低自尊的孩子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他就像一棵脆弱的树苗,需要支柱的支撑。 高自尊的孩子则不同—— 他们的自我认知很高,认为什么事情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得很好。 他们并不是十全十美,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趋于完美。 他们敢于做决定,并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任。 他们坦然地接受别人的赞美,并表示感谢。同时,他们内心也很清楚自己是谁,不会因为一句赞扬,或者一句批评而迷失了自己。 他们对自己的错误坦承不讳,因为他们不害怕犯错,犯错正是他们进步的阶梯。 当然还有一类孩子自尊心很强—— 他们需要被尊重,他们不愿意低头,因为那会证明自己是不好的。 他们不愿意承认错误,因为他们怕别人看低自己。 他们高傲,尽力把自己放在高处,努力保持这个高度,其实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恐惧。 不同的孩子行为迥异。其实在孩子行为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教育的影响。过于吹捧的孩子,自尊心都很强,却经不起风吹雨打;经常打骂的孩子,自我价值感低,缺乏被爱,容易造成低自尊。那怎么才能培养一个高自尊的孩子呢? 曾经读过一本书叫《不管教的勇气》,日本作家岸见一郎写的,他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独立,即孩子能够独立地做出选择,孩子能够独立地判断自己的价值。 怎么才能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呢?岸见一郎提倡“不表扬也不批评”。因为批评孩子可能见效快,孩子会马上停止不应该的行为,但仅仅是因为害怕父母而已,批评并不可能改变一个人。而经常把表扬和某种行为联系起来,如果得不到表扬的事情,孩子就不去做。所以,批评和表扬都不是平等的对待孩子的方法,只有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有效的指导。 不批评也不表扬,那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愉快的接纳孩子的真实面,不企图、不虚构,只能跑50米就不强求跑100米,别让孩子成为家长贪欲的牺牲品。孩子是多面的,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给他提供发展的机会,让孩子永远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 第二,对孩子表示感谢。当孩子把自己的房间打扫的很干净时,不去夸赞他,而去感谢他,谢谢他为自己、为大家营造了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孩子就很有价值感,他会重复这个动作,不断地获得自我价值的满足。 阿德勒说:“一个孩子终生所寻求的就是两样东西,一个叫做归属感,一个叫做价值感,归属感是爱,价值感是感谢。”父母把握好这两点,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有可能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他们的内心是圆满的、具足的,有着强大的自我生发的力量。他们不会被周遭环境所左右,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清楚自己是谁,该怎么做。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