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避免犯错的十个要诀(一)
2020-04-17 18:00:01
思棋【婚恋情感】
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另一种关系是跟其他所有人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影响着人的一生。与父母关系不好的人,将缺乏足够的力量和爱去营造自己的人生。
家长对孩子有很多的责任,要帮助孩子培养出各种能力,让孩子以后能照顾自己的生活。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会经常出错,有的错误甚至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伤害。今天我们就和大家分享家长避免出错的十个要诀中的前五个。
一、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绝对一致,所以孩子的看法与家长的不同很正常。家长不应该要求孩子的性格、行为方式等完全与自己一样,或者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标准来。
家长走过的岁月与孩子将要走的不会相同,对家长正确的东西不一定对孩子也正确。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情,不能假定它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所以家长的经验只能是孩子的参考资料,并不一定对孩子就是正确或可行的法则。
家长应该尊重并且接受孩子与自己的不同,这样孩子才能尊重家长,同时接纳家长对自己的看法。
二、一个人不能控制另ー个人。
一个人不能推动另外一个人,每个家长或孩子都只可能自己推动自己。如何“教”孩子不重要,能够让孩子“学”到才重要。
要求别人放弃他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而去接受另外一套是很困难的事,孩子也一样。家长只有明白孩子的准则,从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才能有机会让孩子接受自己。强行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三、沟通的意义取決于对方的回应。
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听到什么才是重要的。老是强调自己说得怎样正确没有用,孩子收到的信息对他来说是什么意思才重要。用孩子听得明白、能够接受的语言、语气和说话模式对他们说话才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没有两个人对同样的信息有同样的反应。家长可以通过改变自己说话的内容和方式去控制效果。没有效果的说法,越说孩子越不会接受,效果越差。
四、孩子的学习来自家长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家长的指令。
家长教条式的教导几乎没有任何效果,孩子不会听家长说什么,他们更多的会从家长自己怎么做当中学习。
家长处理一件事的方式孩子看到了,下次也会跟着做。孩子看到家长面对一个情况时产生的情绪反应,便会认定那是正确的,并且在自己面对同样情况时会做出同样的情绪反应。
五、所有行为都有其正面动机。
每个人都会为满足自己内心的一些需求而做事。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有他自己也意识不到的意义,所以孩子也说不出来,因为这些意义是深层的心理活动。
因此,家长需要把孩子的行为和动机分开。我们可以不接受一个人的行为,但不能不接受其背后的动机,否则会使孩子跟家对着干,让家长的引导变得无效。
接受一个人行事的动机,便能接受这个人,因而可以引导他改变行为。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加以肯定,再引导孩子去另找更有效的做法,这是最容易让孩子接受并且配合家长的办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