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原生家庭】

2020-04-26 22:03:07 安妮【情绪情感】
在每次与倾诉着沟通的过程中,只要深入沟通之后,大多都会触碰到原生家庭。 随着“原生家庭”被越来越熟知,很多人会把自己的性格、心理问题甚至是失败的原因,都归咎于自己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对人的性格形成和心理发展的确有巨大影响,原生家庭创伤还可能代际传承,父母问题的受害者有可能变成自己孩子的加害者。 但实际上,这种影响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绝对,发展心理学有一种“生态系统理论”,对一个人来说,“原生家庭”是对他影响最大的几个子系统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系统,大一点的系统是学校、社会等等。 原生家庭的影响也不是不可以弥补,很多原生家庭有问题的孩子,还是能成长得很好,这就是人的自我治疗、自我成长。 人更容易关注到危险的信号,所以创伤记忆往往印象更深刻,生活中的美好记忆也会因此被淡化。对引起我们创伤感受的其他人,我们可能只是“恨”,但是孩子对父母有着更高的期待,期待父母的爱、期待理想化的父母,期待落空了就容易产生“怨”。所以,对父母的“怨恨”其实是因为“爱”。 实际上,理想化的父母、尽善尽美的原生家庭是不存在的,即便父母做事方法是正确的,孩子也可能感觉很糟糕,这是不可避免的,糟糕的体验,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受到创伤的人常说“我这样,都是我爸我妈的问题”,但父母的教育方式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系统性的问题,一个家庭对孩子的养育是文化、社会、家族等等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所谓病态的父母、奇葩的父母,他们自己也是所处综合环境的受害者,我们用当下的社会机制和精神文明去衡量我们的上一代人、把自己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归因到父母的身上,让个人承担集体的责任,这是不公平的。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