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好,别人总是不理解我…从心理定位的角度来看如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2020-05-13 21:44:58
宁静守护心灵
奶奶在卧室看书,自己的小孙子在客厅独自玩耍,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水杯(刺激源)。
听到响声(刺激源),如果奶奶启动的是“我好,你也好”的心理定位,她就会关切地问道:“孩子,发生了什么事儿,你没事吧?”边说边走向客厅,到现场一探究竟,然后再根据情况进行处理。
听到响声(刺激源),如果奶奶启动的是“我好,你不好”的心理定位,她就会斥责道:“小祖宗,你瞎折腾啥呢?!”还没等到现场,就已经归罪于孩子了。
我不好,你好”的心理定位,她首先就会自责:“我真是没用,连个孩子都看不好!”这样的反应已经注定她没有办法来处理发生的事情了。
如果奶奶启动的是“我不好,你也不好”的心理定位,她就会大声地喊道:“小祖宗,你就折腾吧!反正我也管不了你啦,等你妈妈回来我告诉你妈妈,看你妈妈怎么收拾你!”双重否定的结果,就是既伤了自己,又伤了别人。
心理地位是描述孩子于最早时期对于自已、他人、世界的信念或结论。我们假定在每个孩子诞生时,对于自己与他人的价值、正面特质、资源及潜能均有与生俱来的信心,认为每个人都好。慢慢地,随着自己需求的满足情况和他人的反应变化,孩子开始逐渐形成“我是个可恶的人,没人爱我,连妈妈都不管我,只照顾弟弟”的信念。这个信念在日后可以被归纳成一个较笼统的心态:“没有人爱我,我是不讨人喜欢的。”
一个基本的心理地位形成后,往后生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其影晌。我们会加强这个已选定的信念,并用它来维持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世界。
“心理定位”决定沟通中的基本态度,在沟通中影响着我们的判断、我们的感觉,并决定着我们最后的行为,是更深一层的“潜台词”。每个人在沟通之前其实已经对自己和他人有了先入为主的信念,或者说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潜台词”,这就是:你是什么样的人,我是什么样的人。当人们确定了自己的“心理定位”时,会有一些类似这样的结论:
关于自己的正面结论:我很杰出,我很聪明,我很有力量,我很有眼光,我什么事都能做。当然还有关于自己的负面结论:我很笨,我很无能;我什么都做不好;我反应太慢了;我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
关于他人的正面结论:他真棒,他说得真好,他这件事做得太漂亮了,他真是擅长打扮自己,他真热心。关于他人的负面结论:他太爱表现自己了;他虽然成功了,但是靠出卖他人得到的;他真把自己当明星了,太自不量力了。
在确定我们自己和他人的定位时,将出现四种情况:
这里的“好”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褒义形容词,还可替换为“行、能、优秀、强大、漂亮、善良、谦虚”等词。
我好,你不好(投射地位) 选择“我好,你不好”定位的人,看自己总是好的,看他人总带有偏见。他总感觉要承认自己的价值就必须把对方压下来,只有证明了他人不好自己才是好的。表面上很强势,习惯于指责他人,但内心的不安全和恐惧很多。这种人觉得自己被人伤害或虐待。他把自己的不幸归诿别人。少年犯或罪犯经常属于这种类型,他们怀疑别人,严重的话可能引起自卫杀人。
我不好,你好(投入地位) 选择“我不好,你好”定位的人倾向于否定自己,总觉得自己是失败者,认为他人比自己优秀。这种人和别人比较时常认为自己不行,由于这种心理地位的关系,他们常有退缩、沮丧的感觉,严重的情况可能引起自杀。
我不好,你也不好(徒劳地位) 选择“我不好,你也不好”这种定位的人,对他人和自己都充满了否定和失望,所以一直在否定自己,也否定别人。当在沟通中遇到问题时,不相信自己能解决,也拒绝他人的主动沟通,从而让自己和周围的人都进入绝望无助的状态。这种人对生活失去兴趣,行为颠倒,不切实际。严重的话会导致自杀或他杀(杀人)。
我好,你也好(健康地位)选择“我好,你也好”这种定位的人,看自己是好的,看他人也是好的、值得信任的。当沟通中发生不一致时,会认为是每个人的差异造成了不同,会从信任的角度去沟通,客观地看问题出在哪里、应该如何解决。 这是心理健康者的心态,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他能建设性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接受每个人的特殊性。他对己对人都有自信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