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心理韧性?

2020-06-06 15:22:04 素素一情感分析专家
在松果接了许多单,都是内心脆弱导致一些人抑郁,焦虑,失眠,情绪不稳定。如何支持更多的人呢?? 下面我想介绍一部电影,借着它的真实故事讲讲心理韧性! 《风雨哈佛路》是一部于2003年在美国上映的著名励志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纽约女孩,历经人生的艰辛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走进最高学府的故事。这部影片名自一个人的真实经历。 女孩名叫莉丝.默里,她生长在一个毫无希望的家庭中,她的父母都是吸毒者,默里10岁时,母亲被检查出感染艾滋病。此后默里一直照顾在病痛中挣扎的母亲,在她15岁时母亲去世,父亲付不起房租搬到流浪者收容所之后,默里流落街头,有时睡在城市24小时运行的地铁上,有时睡在公园的长椅上。 默里不愿母亲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17岁那年莫里回到高中读书。她每天要坐一个小时的地铁到学校,还要去打工养活自己,尽管她缺衣少食,但依然坚定不移的按照自己的计划开始了她的高中学习生活。默里读高中时,选择进入了一个读两年就能毕业的加速班,每天晚上她依然要露宿街头,只能在马路边的楼梯角借着路灯看书做作业,但她却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高中4年的课程,每门学科的成绩都在A以上。她以全校第一的成绩和顽强克服困难的经历获得了《纽约时报》颁发的奖学金并最终被哈佛大学录取。 默里于2003年本科毕业,欧普拉.温佛里(美国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颁给她"无所畏惧奖"。她还受到了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的接见。2009年默里再度进入哈佛大学攻读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 这个女孩儿的经历符合我们对大多数励志故事的想象。主人公的童年充满苦难和挫折,却拥有在困境中屹立不倒的意志,以不断自我超越直至最终获得成功! 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故事古今中外举不胜举!我们每每都为之感动并受到激励。有许多生活中常见的词汇可以描述这些人物的闪光点:坚强、勇敢、乐观、充满希望、百折不挠等等美好的品质被广为歌颂,但心理学家的思考不止于此:同样是遭遇逆境,为何有人倒下,有人却变得更强大?这些励志的人物是天生坚强还是被后天的环境塑造的?他们身上到底有哪些共通之处可以帮助他们克服艰难困苦?我们作为平凡的人是否可以效仿?当一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适应良好并能从困难的经历中恢复过来,我们便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展现了心理韧性。 换句话说:当一个人遭遇逆境时,他通过自己独特的内心力量,克服困难,恢复过来,我们当然认为这是心理韧性的作用;但与此同时,若一个较为脆弱的人,他幸运的拥有支持他的朋友、亲人,幸运的生活在一个社会机制完善的国家、学校,让他总是一次次渡过难关,我们也认为他展现了心理韧性! 看看下面的例子: 高中生小李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今年14岁,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风浪,因为几次没有写作业被老师批评了,因为身体矮小被同学嘲笑了……他需要心理韧性吗? 司机老王,因为一场车祸丧失了工作能力,他正值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妻子身体不好,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事故他备受打击,他需要心理韧性吗 一场地震,让小宝成为了幸存者。他的父母、爷爷、奶奶、弟弟、妹妹在地震中都遇难了,他没有了别的亲人,突然成为了孤儿,他需要心理韧性吗? 心理韧性并非一项特定的人只在特殊情况下需要的特殊的心理素质! 每一个人都需要心理韧性,而不仅仅是那些遭遇了巨大创伤和苦难的人! 所有的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面临挑战和压力,一件看上去似乎很小的消极事件,对于某一个人来说可能不值一提,但对另外一个人来说可能就意义重大!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点,我们来学习一下心理咨询中常用的理论:情绪的ABC理论!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力斯提出来的。 艾力斯认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事件A的想法和信念B。面对同一件事情,由于人们有不同的分析角度、不同的信念、不同的看法,最后导致了人们产生了不同的情绪和行为! A:刺激 B:你的预期价或者思维 C:情绪反应 例如:你被人从后面推了一下。 一种反应→侵犯、侮辱→感觉不满和愤怒 另一种反应→打招呼→温馨和愉快 发生一件事情后,它是否成为当事人的"逆境和困难",是否让当事人感觉是“压力和挑战",或者这个压力和挑战的影响程度到底有多深?很多的时候取决于当事人的想法和信念B而事件本身往往只是一个诱因。已经发生的事件A虽然无法改变,但想法和信念仍有改变的余地,一旦B有了改变,我们的情绪行为就会相应的发生变化,从个体可控因素的角度来看,信念必是我们获取心理韧性的关键奥秘。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将心理韧性看作是管理日常生活压力的基础。我们要意识到从反面来说,跨越逆境、从挫折中恢复需要心理韧性;从正面来说,拓展和丰富正常的生活、进一步提升幸福感,同样需要心理韧性。 希望更多的人看过这篇文章,支持自己和他人一点点。这就足够了!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