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秩序感
2020-06-22 18:59:04
喻可心【婚恋情感】
记得曾经一次旅行时候啊,团队中有一个带着1岁半孩子的年轻妈妈。小孩累得走不动了,妈妈便将孩子抱起来继续前行。妈走得又热又累,她停下来脱掉外衣,并把衣服搭在了手臂上。但这时孩子开始哭起来,而且哭声越来越大。妈妈想尽办法希望能使孩子安静下来,但毫无作用。她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并且变得不安起来。同行的游客也为他们母子二人担心起来,给了妈妈一些帮助,但孩子却变得更加不安了。妈妈没有办法只得选择把孩子带回去。但就在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开始变得歇斯底里了,似乎到了绝望的境地。
这时,我走到这位妈妈的面前建议她将外套穿上。她满脸惊讶的看着我,但仍接受了我的建议。孩子立即平静了下来,他的眼泪和不安消失了,并不停地说:“衣服.......肩膀......”。孩子的意思是“你的衣服在你的身上了”。是的,妈妈应该把衣服穿在身上。男孩露出了“你终于理解我了”的笑容,向妈妈伸出了双臂。
衣服是用来穿在身上的,而不应像一块破布似得搭在手臂上——孩子在妈妈身上看到的秩序错乱是引起这场麻烦的原因。这是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的典型表现。秩序敏感期是幼儿敏感期的一种,处在敏感期中的孩子会因为本身发展产生大量内在需求,而满足这些内在需要的事物则存在于孩子所生存的环境中。
为了满足这种内在需求,孩子向外界对应特定的事物发出一种“需求供给”,表现为对该种特定事物尤其着迷,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内在需求或敏感力减弱。
秩序敏感期的儿童对周围一切事物的秩序都异常敏感,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儿童的秩序敏感期从儿童出生第一年就会出现,并一直持续到2岁。
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
1.
“玩具、物品、摆件等要按照他们所认识的位置摆放”
2.
“家中物品有明确的归属者,其他人不可随意使用他人物品”
3.
“想做的事情被别人代替,即使别人已经完成了也要推翻,坚持自己重新做”
当儿童的敏感性受到外界的干扰和阻碍时,他们会产生出抑郁或愤怒的情绪,并通过某种激烈的反应表现出来。这是儿童的一种无意识的绝望表现,我们将它称做“发脾气”,这种“脾气”就类似“发高烧”,表达着孩子心理发展需求未得到满足的紧张感。这种儿童心理的紧张感,既是儿童心理困惑的一种表现,也是儿童自我保护的一种表现。而成人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儿童的需要,强硬的为儿童贴上“任性”标签。成人用错误的方式对待儿童,只会使孩子的情绪更加恶化。孩子从小获得的秩序感使他们注意到每样物品在环境中的位置,这其实是儿童在适应环境的过程。若一个人闭着眼睛可以到处走,并伸手就能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样的环境才会让他感到平静和快乐。
敏感期有一种特殊的内在活力,能够以惊人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吸收和学习。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儿童,恰好是开展道德教育与引导的好时期。家长要给予孩子一点时间和耐心,真正的站在孩子的角度,了解并理解孩子的需要,借用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利用孩子秩序敏感期的特点开展教育,要比打压“任性”儿童的行为好得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