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成长,走出抑郁

2019-11-16 23:28:02 松果小编
  近日启动的“健康中国”行动提出,鼓励个人正确认识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病,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抑郁症的发病率是11%,即每10个人中就可能有1个抑郁症患者。抑郁症是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第二大,在中国,目前的抑郁症患者数量就达到9000万,但其中近七成没有被“识别”出来。   面对这个现状,医学界依旧执着于药物治疗,试图通过不断研发抗抑郁新药解决抑郁症的问题,心理学界则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其实,所谓抑郁症就是个体长期陷在悲伤、委屈、自卑、内疚等负面情绪中,进而引发躯体症状、认知思维、记忆等问题,生活习惯也随之改变。那么这些情绪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何个体会长时期陷在其中呢?这就要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谈起了。   人的成长是身体与心理完整的成长,身体的成长就要满足各种生理(物质)需要,比如吃、喝、拉、拉、撒、睡等,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就没办法生存和成长。同理,心理成长也必然要满足各种心理(精神)的需要: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我们的物质需要基本上都是可以得到满足的,与此同时,心理需要的满足则越来越凸显甚至迫切,但是,由于我们国家过去百年来积贫积弱,饱受欺凌,长期以来我们的精力基本上都放在满足最基础的生存需求,即使是后来新中国建立后直到改革开放后几十年,我们都在进行经济建设,忙着赚钱奔小康,几代人对于心理需要始终都是没办法满足的,甚至早年间因为生存环境的不安定和物质的极度匮乏,导致生存、安全的需要都没办法满足,这里的生存、安全并非物质层面,而是心理对于生存和安全的不确定性。        那么,个体从生命的一开始,就是需要被满足的一个过程,而且作为一个幼小的生命,其需要的满足必然完全依赖父母或者养育者来提供,需要是否满足必然引发情绪,需要得到满足就是开心、高兴等所谓正面情绪,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恐惧、愤怒、悲伤等负面情绪,情绪就是本能的一种生理心理反应,那么负面情绪也就是所谓痛苦的本质,那么根源就是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情绪又必然推动行为的发生,正面情绪推动行为去寻求更上一层需要的满足,负面情绪则推动行为执着的追寻基础性需要的满足,而且执着于依赖于他人满足自己。那么由于需要没有被及时无条件满足,导致个体内心产生不确定感,这种不确定感就表现为恐惧,进而衍申出愤怒、悲伤等,即使个体采取了行为,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但是在个体内心深处依旧是不确定的,因此这种行为就会持续固化,最终形成固定的习惯性模式。 然后,个体就会带着这样的模式长大,从小孩成为成年人,那么成年人区别于孩子就是成年人必须自我负责,必须遵守成年人的社会规则,必须肩负责任,但是如果个体的基本需要依旧是不确定的,依旧依赖于别人来满足,那么个体就仅仅是生理上的成年人,心理上绝对无法适应成年社会,而且别人也不会再像小孩子一样去满足你的需要,这样的话,个体因为需要无法满足,就开始陷入痛苦。   其实,很多抑郁症患者本身的心理并不成熟,在内心来讲,依旧把自己需要的满足建立在别人的身上,比如需要别人来爱,需要别人来认可,终其一生,所有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基本都在围绕这些,但是作为成年人,别人不可能一直满足自己,而一旦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痛苦就开始了。        所以,必须要心理成长,这种成长就是觉醒到自己已经成年了,完全可以自我负责,自己完全有能力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样就把人生的主导权把握到自己手里,自己需要满足了,自然不会有痛苦,也就不存在抑郁了!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