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问题之中的90%都是不会沟通惹的祸
2019-11-16 07:05:24
松果小编
很多家长找我做咨询的时候,每当我问,你和孩子沟通的怎么样?回答基本都说挺好。然后我会追问,那么能具体的跟我说说,当时你都说了什么?孩子是怎么回应你的?
然后对面的家长会说大致述之下就会很清楚的听到两个部分:第一,家长在说教第二,同样的话讲过很多,孩子行为没有改变。总结下来,基本就是家长的“沟通”是无效的。
有人做过调研,家庭问题之中的90%都源于不会沟通。不管是夫妻之间也好,还是父母和子女之间也好,沟通仿佛就像做一道选择题,选来选去都无法逃脱这样的备选项:A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自说自话,B把沟通变成了无休止的说教,C把沟通当成宣泄情绪的一个途径,D为了避免矛盾激化保持表面的和谐,而用隐忍的方式回避沟通。
无论哪一个选择,都无法达成真正的沟通的目的。于是,沟通常常成为家庭矛盾的催化剂。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沟通?我们要怎么做才能真正有效的沟通呢?
沟通,从根本上来讲无非就是双方个人意见的交流。
当我们想要与他人沟通的时候,必须清楚认识到以下三点内容:
首先,对于发出沟通请求的我们,我们得清楚一点,“此时此刻渴望沟通”这是一个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心理需求——我们希望通过语言,让别人知道我们的想法,或者了解我们更多,或者让对方知道我们的期望、担心和对对方的爱,等等。更直白的说就是当我们想要沟通的时候,我们背后的目的或许是希望双方达成共识,或许是渴望彼此建立认同,从而达到彼此理解,进而让关系的链接进一步加深。
其次,基于上面一点,我们必须接受一个客观事实,当我们抛出想要沟通的橄榄枝,对方拥有两个选择:A愿意与我们沟通B不愿意与我们沟通C所有的模棱两可,其实就是隐性的拒绝=B。
再次,当我们能够明白,我们是多么渴望透过沟通而被理解,被看见,被认同....同时也必须得意识到,对方也有同样的需求,TA也渴望被理解、被认同、被看见、被尊重的.......这是相对对等的,沟通的两个人,犹如天平两端的砝码,一旦不对等,那么就会失衡,以沟通无效或者失败告终。
理解上述三点之后,再去回看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沟通情境,回想作为子女的你与父母的沟通;作为父母的你与孩子的沟通;作为丈夫或者妻子的你与妻子或丈夫的沟通......或多或少我们就明白,沟通无效或者受挫的原因在哪里了。
家庭沟通中常见的问题
孩子——被沟通的受害者
“已经习惯了父母的专政了,没法儿沟通,只能顺着他们,在他们眼里我所有的事儿都不重要,总说着家里为我付出很多,压得我喘不上气儿。”
“听到妈妈在那里叨叨,我就开始烦躁,我想走回自己的房间,还会被她拉回来,于是我只能努力的一耳朵进,一耳朵出。”
“没法和我爸妈说男朋友的事儿,一提起,我只能摔门而出,我都已经20多岁了,怎么就不能决定自己的事情了。凭什么我的想法就不对,他们的想法就是对的。”
以上的心声,透漏了无数孩子都生活在一种情境下:被沟通。他们在这样的沟通模式下,俨然成了弱势群体,而对他们施以“暴政”的,就是深爱他们的父母。父母感觉不到自己在沟通中透露出的控制、专制与霸道,也感觉不到孩子在面临父母这样的沟通方式时所传递的回避、恐惧、无奈和痛苦。
在这样的沟通中,不但想要沟通的父母很痛苦,被沟通的孩子也很痛苦。而当沟通没有得到回应,渴望沟通的父母就非常容易变成洪水猛兽,他们渴望沟通而不达的心、对孩子关爱的心无法让孩子感受到,也无法真正的支持到孩子的成长、帮助孩子看清自己生活中需要父母给与的指引,就在这样的困局中,他们的心里充满了各自的委屈、愤怒、悲伤、焦虑等等,仔细去推敲,很多家庭问题都来源这里。
很多父母其实并不懂得沟通的真正意义,他们认为好的沟通就是让孩子变得听话,如果不听,那就是沟通不到位或者孩子不懂事。于是父母和子女之间内心的隔阂就产生了,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对父母逐渐丧失了信任,那些原来可以和家长说的事情,以后再也不愿意和家长分享了,然后在没有什么人可以说心里话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隔离自己,开始喜爱上网络、游戏、赌博、吸毒、甚至有些会离家出走等。
沟通的时候处于情绪中,
把沟通变成了暴力
在家庭中,尤其是夫妻之间,心平气和的说话是一个理论上可行,但实际上很少有人做得到的沟通方式。更多的人在和伴侣沟通时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情绪,而忽视了沟通的真正目的。
“你总是不洗碗不扫地,什么家务活也不做,这日子真懒得和你过了。”
“让你干个什么事总是拖拖拖,对我说的话一点都不上心!”
“你整天就知道看手机,除了工作就是手机,孩子在你也不管,我都这么辛苦了,你也看不见。”等等。
当我们在读这些沟通语言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能捕捉到:A这些话语中充满了指责B说话者的心里是多么的渴望被支持、被理解,同时也透漏出说话者的辛苦C可以想象,这样的话说出来,对方很容易就有抵触情绪,不一定会接收到说话者语言里背后传递的信息。
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将这种情绪化的沟通方式称为暴力沟通,而萨提亚把这样的沟通定义为指责型沟通模式,这种类型的人常常忽略他人的感受,习惯于攻击和批判。“都是你的错”,“你到底怎么搞的”是他们的口头语,然而,也许他们的语言是暴力的,可是他们也确实是付出很多的一方。问题只在于,他们用比较粗糙的方式进行着沟通,达不成心中的渴望,也伤害了自己及他人,在自己与他人之间设置了一道屏障。
虽然在夫妻关系中,人们更多的关注出轨、家庭暴力等重大的问题,但实际上日常沟通中产生的挫败心理,对感情的伤害程度要远大于那些重大的问题,长年累月的蓄积起来的这些情绪就会变成夫妻间对彼此的不满和对抗,也是引发吵架、感情破裂、出轨等重大家庭变故的原因之一。
用冷漠和回避的方式拒绝沟通
有一种沟通方式,比争吵更严重,带来的影响更深远,那就是冷漠和无话可说。
在谈到家庭的问题时,近几年特别被大家关注的一个概念叫冷暴力,它的特征是没有语言和情感上的沟通,对对方一切持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尽可能的将双方的互动降低到最低限度。双方就像一个隐形人一样,明明就在你眼前,但是却感觉不到对方的存在。
很多人会说,我觉得彼此不干涉,彼此有空间,挺好的。真的如此吗?
且来先回答一个问题:当你发完朋友圈之后,有没有时不时的地看看有没有人给自己评论或点赞?如果你能诚实的回答且答案是:是的,我还真有这样的行为。那么其实你是想得到别人的回应,想要知道别人给自己怎样的反馈的。而这就是渴望回应的真实呈现。大部分的人,都有这样的心理诉求:当“我”发出了声音,这声音都隐藏着我的一个或几个心理需求,“我”都希望,能听到“你”的回应。
我有一个朋友是一个很活跃的人,然而在家里他的先生是一个很强势的人,朋友觉得和先生讲道理讲不通,于是,先生不管说什么,朋友都不再搭理,后来有一天,他的先生出手打了他。
没有回应的沟通交流是最能让感情走到终点的,在这样的感情中,没有温度,一方说出去的话,犹如丢进深渊......渴望沟通的人,慢慢的就会绝望,对与对方沟通产生绝望,继而对这段感情绝望.....这就是为什么,当一方沉浸在手机或者游戏、球赛等,而伴侣会特别容易进入暴躁的原因。
心理学上有一句话:无回应之地,就是绝境。
所以,无论与你沟通的人或者试图谈论的事情是多么的让你不愿谈及,请无论如何也要回应,哪怕只是说:哦,你说的事情我并不感兴趣。
那么,在家庭沟通中,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改善这种情况呢?
01
建立对沟通正确的认识
沟通的目的不是说服,更不是控制,而是让双方达成共识,建立认同,从而让关系的链接进一步加深。这既是沟通的定义,也是沟通的原则。所以当开始与对方沟通,时刻要问自己,我说这句话,是否能够有助于我们两人达成XXX的共识,而不是:我是这样理解这个事情的,我的经验告诉我,事情需要怎样怎样,这个事情你得听我的,我的就是真理。
02
学会深度倾听,听懂对方语言里透露的想法和心理诉求
谈及倾听,我们必须时刻牢记两个部分:
一、在沟通中,听比说要重要的多;
二、我们不仅要听对方在说什么,更重要的是听到对方话语中表达的情感、需求和期待等问题。
如果我们跟家人沟通,渴望家人能按照我们的想法来,那么实际上,就是我们渴望,他人能够理解自己,懂自己想表达的,那么对方与我们也是一样的,他也有着同样的渴望。
所以当在沟通的时候,我们能够放下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而是真正的用心去听对方的语言,这个时候就做到了心理学上说的“共情”,在这样的氛围中,对方感觉到被重视,被信任,从而更容易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
学会与家人好好沟通,这样才会增加亲人间的感情,让生活更加的幸福美好,孩子才可能有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夫妻关系也会更和谐,父母用自己的榜样展示给孩子一个和睦的夫妻关系是怎样的,孩子长大后也会去创造这样的情感关系。
本文只为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种下一颗对正确认识沟通的种子,让爱以它本有的样子传递给对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