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心理的成因
2019-10-30 15:39:35
松果小编
自卑是指自己对自己内在素质及外在行为评价过低,否定自己的存在价值,由消极评价而引起的消极情感状态。
自卑心理在生活中比较普遍,只是每个人的自卑程度不同,表现不同。自卑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表现主要表现为性格内向、多愁善感、沉默、孤僻冷漠、自我封闭;外部表现主要体现为缺乏信心,优柔寡断、退缩迟滞,多防御行为,在公共场合行为拘谨,不善于自我表现。
自卑心理的成因
1. 个体因素
在生理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不断完善,个体从青春期开始会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外表。人际交往范围扩大,受首因效应的影响,外表会格外受重视。身高、体重、脸型、体型以及服饰这些都是人在意的部分,一处或几处不满意,在人际交往中就会缺乏自
信。人的气质是天生的,由遗传决定,抑郁质的人自卑的可能性较大。
自卑的人不能正确、客观、公正地对自己进行评价。一方面放大自己的缺点,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不断对自己的实力进行否定;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期望过高,将目标定得过高。但是,因为自己抗压能力及承受挫折能力差,一旦遇到挫折或者困难导致失败,自信心就会受到严重打击,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
2. 家庭因素
首先,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人的心理,是父母的性格、管教方式对人影响较大。家庭环境及教育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过于严厉或者过度保护,会慢慢削弱孩子的存在感,否定自我的存在价值。其次,家庭经济状况会影响人的心理。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同,
人会有攀比心理,贫困家庭的父母如果不能正确调节孩子的心理,就会产生自卑。最后是家庭关系。有的人父母离异、丧父或者丧母,缺少父爱或者母爱;还有的人在儿童时期受过虐待或者家庭暴力,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人的心理,造成自卑。
3. 学校因素
学生的学习成绩差,老师不恰当的管理方式会引起学生的自卑情绪。学校的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然而,许多学校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形成,一味追求学习成绩,保持应试教育的主导地位。许多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本应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却时常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鄙视,长此以往,学生自卑心理愈加严重。而人的自卑心理与他们早年学生时期遭受的打击有极大的关系,而且影响深远。
4. 社会因素
一方面,近几年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大批就业者不能就业。一些用人单位会给大学划分等级,这种差别会给就业者带来紧张状态和精神压抑。一些岗位有性别歧视,还有的岗位对外貌有要求,这直接造成了就业者的自卑心理。
社会对就业者期望过高,如果就业者达不到期望状态,就会消极评价自己。另一方面,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复杂的社会评价体系也加剧了就业者的自卑心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