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心理弹性”法则让孩子在逆境中成长

2019-10-20 13:01:37 松果小编
如今的社会关系复杂,社交网络便捷,对于孩子的诱惑更加隐秘和深入。当孩子出现异常或者痛苦又或者反叛的表现时父母们往往只是会觉得是孩子矫情、心理承受能力差、故意找借口等原因,但从未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内心去深入的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长期的忽视及漠视让孩子无法正常发泄内心抑郁压抑的情绪,往往会造成孩子自残或自杀的行为。 相关数据表明,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中国官方公开报道的一组数据表明,多年来,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全国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6-32.0%。高校约有20%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其中15%属于一般心理问题,需要学校、亲友进行疏导;3.5%有心理障碍,出现失眠、消瘦等症状;1.5%有精神病,失去自制能力,分不清现实与幻觉。 正是父母对于孩子生命意义教育的缺失、让孩子缺少逆境中成长经历的培养导致很多孩子对死亡没有真正的认识 ,更加随意的对宝贵的生命进行践踏。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坚强勇敢自信的长大,能够拥有一个独挡一面的独立人格。缺乏抗挫折能力的孩子恰恰相反,我们想要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那么我们首先就要清楚的了解缺乏抗挫折能力会给孩子带来什么。 神经心理学家舒尔博士(Allan Schore)指出:父母在孩子早年,必须充当孩子情绪的“外部调节器”。 当孩子受到挫折打击时会产生强烈的波动情绪,这时候就需要父母为孩子找到正确的平复路径。 1、善用“心理弹性”法则帮助孩子平复情绪 心理弹性一词来源于拉丁词根“ resilire”,意为“反弹”。主体对外界变化了的环境的心理及行为上的反应状态。该状态是一种动态形式,有其伸缩空间,它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并在变化中达到对环境的动态调控和适应。 简单的来说就是指人在面对困难或者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抗精神,就像弹簧那样,被压缩的越厉害,反弹恢复的越强。 2、给与孩子最直接的鼓励和支持 美国心理学家海因茨·科胡特曾说,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不带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的需求。 当孩子成功的完成了某件事父母应当给与孩子最直接的赞美和表扬,相反当孩子失败了父母应当摒弃谩骂和不满,而是应当给与孩子最大的理解尊重和直接的鼓励支持。 也就是说,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和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心中所想,解开孩子心中的结,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 例如当孩子受了委屈而伤心难过时,我们可以心平气和的跟孩子说:”妈妈知道你这次考试没有考好,心里很难受。一次考试并不能代表所有,妈妈看到了你的努力,相比于上次你已经有了进步,妈妈相信下一次你会做的更好。你很棒,妈妈为你骄傲!“ 3、适当的制造“麻烦” 心理弹性与适应性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即弹性愈大,表明个体对外界环境的调控能力愈强,适应性水平愈高。适应性是一个长期锻炼的结果,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父母可以依据孩子的能力水平适当的给孩子制造一些小麻烦,让孩子能够稍微踮脚就能够得着。从而激发孩子的兴趣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例如当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想要妈妈抱抱时,妈妈不需要立刻去满足孩子,而是可以站在离孩子几米远的地方,告诉孩子:“宝宝,过来,走到妈妈这里来就可以抱抱”。而当孩子快要接近的时候,妈妈可以慢慢缓速的往后退,给孩子适当的制造一些小麻烦。这时你会发现孩子早已经走的更远。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如果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失败,就会使得自己内心充满无价值感,产生自我怀疑。这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抗挫折感的培养。父母需要牢牢掌握尺度和分寸。 4、教会孩子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 孩子因个体发育不完善原因,她们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依赖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当别人赞扬自己时就会觉得自己很优秀很成功,当别人贬低自己时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很差劲。这种错误的评价机制是建立在外在评价的基础之上,往往会误导孩子产生错误的自我评价及负面影响。 父母应当在生活中教会孩子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当孩子犯错误或者在面对挫折的时候让孩子自己去直接的面对,学会自己独立的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能力,让孩子产生强烈的自我价值感。 5、注重日常积累,让孩子适应挫折的过程 很多父母平时都把孩子的一切包办,生怕孩子受到一点委屈和伤害。等到孩子接触外在社会必然会经历一定的挫折,此时再来谈孩子的抗压能力弱已经为时已晚。 事实上凡事都是厚积薄发,受挫折能力也是一样。父母要注重日常小事的积累,让孩子慢慢适应受挫的过程和经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比如孩子和好朋友闹矛盾了,我们可以鼓励孩子让孩子自己尝试去沟通解决;孩子的作业没有写完,我们可以让孩子自己去承担被老师批评的后果,这些都是我们对孩子进行抗挫折教育的最好方式。 另外,我们还需要让孩子多阅读、多实践,扩展自己的眼界。哲学家塞内加说过:教诲是条漫长的路,而榜样是条捷径。让孩子在书中、在实践中找到榜样的力量往往更有说服力! 在我们的应试教育中更多的是注重孩子的学业进步情况、考试得分情况,而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否的情况关注和教育少之又少,对于孩子来说,了解生命的意义并在困境中学会实现逆生长这一点尤为重要。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