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05--好的沟通者会去避免的四种认知误区。
2019-09-27 10:46:07
松果小编
第一个认知误区:先入之见。
一般说来,在和别人沟通的时候,你的先入之见会影响你们的沟通。先入之见,往往从第一次见面就开始了,也就是我们的第一印象。你对她的第一印象基本上就决定了你对她的认知了。当她给你的第一印象是好的,那接下来,在你们的沟通过程中,她会越来越好,这也被社会科学家称为“光环效应”,但是啊,如果很不幸,她给你的第一印象并不好,那接下来,在沟通的过程中,你对她的认知会越来越糟糕,这就是与“光环效应”相反的“魔鬼效应”。我们在恋爱中的一见钟情就受这种心理暗示的影响。
生活中我们容易给别人盖帽子,“大白是一个情绪化的人,所以她现在说的一切都不用当真。”“老王总是不近人情,这一次我也不敢麻烦他!”像这样的论调是不是很熟悉?但真相是,也许大白虽然容易暴露自己的小情绪,但是心里敞亮得很,也明事理,你还是可以跟她讲道理。老王也许爱较真,不近人情,但他骨子里还是一个热心肠的人。
还有另外一种先入之见是由轻信他人的话导致的。怎么说呢?如果你想参加一门课,但是你却被事先告知,即将给你上课的这个老师很糟糕,如果你没有刻意地去排除这种影响,那你接下来这节课一定不好受,你会觉得这个老师越来越糟糕。然后整个听课过程中,哪怕它并没有很糟糕,你其实也会觉得它很糟糕。因为其实你会下意识地去搜索证据来证明你事先的期待是正确的。
如果有人事先告诉你,即将来到的领导会是一个苛刻的、不近人情的人,那如果你自己不动脑子,不去亲自观察判断一下这位领导,那你在接下来跟他的沟通之中,你就会倾向于把他当成这种人来相处,久而久之,你们的相处模式就是会这样子的,你就不大敢自由发挥自己的创意。好的沟通者会聪明地观察以后再作出判断,而不会人云亦云,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如果你是好的沟通者,那么你其实是会保持开放的心态,谨慎地对待自己心中看起来确定无疑的判断的,同时你也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也不会觉得承认错误会有损害你的颜面,然后就拒绝认错!
第二个认知误区:对人对己不一致,双重标准。
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呢?在你的同事搞砸一件工作的时候,你可能会认为是她一开始就没有理解好任务的要求,或是她总是很粗心。但是,如果是你搞砸了,你会说,那是因为领导的指示不够明确,或是时间不够。也就是说,你更容易为自己找理由开脱。再举个例子,当某人超速被开罚单时,你往往会说她应该更小心些的,可是如果是你自己超速被开罚单的时候,你会否认自己超速这个事实:“没有啊,没有超速啊!”或是下意识认为: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嘛!
一般来说,我们对自己和对别人的评价往往不大相同,有两套标准的。你会倾向于用最宽容的标准来评价自己,觉得你很善良,但是却容易用恶意或是更严格的方式去揣度别人。如果深究下去,就是你身上的利己因素在作祟。也就是,我们其实会倾向于相信有利于自己但却有可能是错误的解释。那像这样子,我们对事情的认知往往就有了偏差,常常不能就事论事。不能就事论事,你在沟通中就很容易闯雷区,让别人觉得你在审判他这个人,那自然不能好好说话了。
第三个认知误区: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举个例子,一个星期前你对朋友发火了。你觉得他没有考虑你的感受,说话做事情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你终于忍无可忍了,说了些伤害对方的话,但这些话也让你后悔,因为你后来发现事情并不是这样的,你的理解有偏差。于是你心里很忐忑,如果是别人也对你说了同样的话,你心理会这样去解读:“我们之间没有朋友做了,这段关系结束了。”那么一般情况下,你会用这个假设,去揣度别人的心思,认为你的朋友此时已经非常生气,还打算跟你结束朋友关系。那你就不大敢去联系对方。但事实上,他也没有联系你是因为,他认为你才是那个想要结束关系的人。如果你能够意识到自己容易敏感,揣测的东西可能不大对,不去以己度人,那就容易好好说话。
一般说来,如果你是一个高敏感低自尊的人,在你终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的时候,你往往会产生不安的情绪,自我怀疑,觉得自己错了而战战兢兢。而如果你是一个低敏感高自尊的人,你往往会过于自信,而看不到对方真正的想法和感受,这两种状态都不利于你好好沟通。
第四个认知误区:只相信眼见为实。
有个场景你可能不陌生,当两个小孩打架时,你可能会去责怪那个先出手打人的小孩,但事实往往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另一个人也有一半的责任,他可能取笑对方,或是拒绝合作。那你就要好好观察和询问之后再做判断了。在职场上,你也许会把不愉快的工作经历,比如说降职降薪,拿不到年终奖归咎于你那可恶的不近人情的顶头上司,但是你却忽视了,其实有很多因素超出了他个人的控制范围,比如现在经济波动,公司高层有相关的决策,顾客或其他同事会有不同的要求,等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