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有多难

2019-09-25 10:14:48 松果小编
一个女人抱怨说,穿高跟鞋走路好痛啊,脚都要断了!以下是周遭人的反应: A:有那么痛吗?我穿高跟鞋跑步都没事呀。 B:你不适合穿高跟鞋,那就不要穿 了。 C:我知道穿高跟鞋很痛,所以我讨厌高跟鞋。 女人听了以后更郁闷,怎么就没有一个人理解我既想穿高跟鞋又怕痛的心情! 如果这时出现一个D,说“对对对,我每次穿高跟鞋都痛得要死,但还是忍不住想穿”,那么这个女人的情绪就会立马得到缓解。 很多时候人们想要的就是充分理解,不是解决问题,尤其是习惯纠结的人,她绝对不愿意轻易放下自己的纠结。 可是作为旁观者,我们可能就是跟她的感受不一样,或许我曾经是D,但经过岁月的洗涤后已经变成了C,那我自然而然会说出C的话。 理解别人是一种高情商的体现,我们得先放下自我,充分去揣摩甚至进入对方的内心,再用恰当的语态神情表达出来。 如果你觉得这不是你的义务,那么就将心比心,不要老期待别人理解自己。 还有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能理解,而是不愿意理解,因为我们认为对方的想法及情绪是“错的”。 比如一个年轻人怨恨自己年届五旬的父母没能力,不能为自己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我们很容易认为他的抱怨是“不对”的,甚至觉得这个人没有良心,不懂感恩。 再比如一个女人与老公感情不和,聚少离多,当她看到朋友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画面,便心如刀绞,我们也会觉得她的痛苦是“不对”的,你怎么容不下别人的幸福呢,你应该为朋友的幸福感到开心呀。 这些貌似“不对”的想法和情绪,我们能不能理解?显然是可以的,甚至我们自己或多或少也有过类似的感受,但我们的第一反应仍然是:你这个想法不对哦。 我们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不管是父母还是学校,永远在向我们强调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些道德行为准则已经内化为我们的一部分,成为条件反射似的东西。 当我们听到别人倾诉一件事情,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在做判断,既然你的想法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不符合他人对一个健全人格的期待,那我当然不能认同你,只能劝阻你。 这是一种多么简单粗暴的世界观呀,但它就是很多人的核心信念,对——或者——不对,你的错——或者——我的错。他们永远在思考:是我错了吗?还是你的错?你为什么认识不到自己的错? 我们自己也有很多见不得光的小情绪,从来没有得到过别人的理解和接纳,它们经年累月的聚集起来,又成为我们理解和接纳他人的堡垒。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