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 学校教育的影响

2019-09-20 20:36:31 松果小编
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种延伸,是孩子由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学校既没有家庭的一味宠爱,也没有社会的苛责严厉。 当一个孩子从家庭进入学校时,迎接他的是全新的生活和挑战,他需要开始学着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与人相处。而在这一过程中,之前家庭生活带给他的种种影响便会折射出来。 比如,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可能无法适应离开父母后的生活,会哭闹,会想要回家。很多孩子从小累积的问题也开始在课堂上表现出来: 成绩差、不守纪律、顽皮捣蛋……当然,也有的孩子在家中已经被锻炼得容易对别人产生兴趣,并且已经有了接受社会生活的心理准备。 所以,学校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在于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并纠正父母的错误做法。 这一重任,在很大程度上就落在了教师身上。因为,教师和孩子接触频繁,自然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孩子的心理。 然而,教师要如何为他们提供帮助呢? 其实,教师的职责与母亲是相似的。因此,教师要培养起对学生的兴趣,并与他们建立联系。 要想和学生建立起良好关系,首先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对世界的态度,明白他们喜欢什么,并且试图让他们相信:经过努力,在这些事物上,他可以获得成就感。 同时,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或者说,学生的哪个器官最敏锐。 有些孩子喜欢倾听,有些喜欢运动,有些喜欢观察人和物,这些不同的特点,可能会导致他们的学习风格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一个擅长阅读的孩子,可能不喜欢集中注意力倾听别人的话语,不会注意听老师的讲解。假如这样的孩子不能通过眼睛来学习更多的东西,他们就会落后。 所以,教师不能简单的将一些落后的学生统统定义为问题学生,而应该找到一种适合孩子的方式来调动他们的兴趣。 其次,要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孩子对于合作最初的认识,来自于父母的关系,但是如果父母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够好,学校就需要承担起补救的责任。 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下,我们往往重视竞争而忽视合作。 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孩子,可能只关注怎样获得对自己有利的东西,而不会想到奉献和合作。因此,在培养孩子竞争意识的同时,更要让孩子懂得合作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不要将遗传因素当作管教失败的借口。当然这里谈的遗传并非是指器官的缺陷。 阿德勒在上学的时候,数学成绩一直是班里的倒数几名,周围的人,甚至是阿德勒本人,都认定了他是没有数学天分的。 然而,有一天,阿德勒意外地做出了一道连老师都无法解答的题目。这一经历让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进行自我训练。 最后,他的数学成绩名列前茅。阿德勒的经历,让他明白了才能及天生禀赋的理论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03 当然,学校也可能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在书中,阿德勒谈到了一些对学生不利的班级管理方法。 第一,  频繁地更换老师。 如果一个班级经常更换老师,那么这个班级的师生则难以建立起深刻的了解。 而老师对孩子兴趣和合作技能的培养,都建立在对孩子了解的基础之上。 一位与学生朝夕相处了好几年的老师,他会比较容易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也更容易发现孩子的不足之处,并且更容易找到合适的补救方法,这样就有利于把班级打造成一个团结互助的团体。 第二,跳班或留级。 对于孩子来说,跳班是有风险的,甚至是弊大于利的。 因为当一个孩子跳班时,人们往往会对他寄予厚望,这种特殊性会让孩子感受到压力。 不过,如果一个孩子比起其他同学年纪大一些,发育得也比较快,或许确实可以考虑让他跳班。 但如果一个孩子被迫留级,那可能会成为他一生的噩梦。 这种情况下,留级生在家庭或是学校都存在很大的麻烦。或许少数留级生在留级之后会变好,但是大多数的留级生会继续堕落,并且时常会制造各种问题。 第三,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分班,将成绩优秀的孩子分到所谓的好班,而将成绩不好的孩子都放在差班。 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成绩不好的孩子越来越差,因为在这样的氛围下,师生都会失去信心,差班的孩子往往还会受到来自优秀班级的同学的讽刺和蔑视。 因此,差班的氛围会让孩子们变得沮丧,并且不敢再勇敢地追求自身价值。 同时,阿德勒在研究中发现,在所谓的差班里几乎都是出身贫寒和心智低下的孩子,而在所谓的好班里的儿童家境一般都是比较富裕的。 也就是说,一开始造成孩子成绩好坏的可能并不是孩子自身的能力,而是因为那些贫寒的家庭,没有为孩子的教育提前作好相应的准备,这些孩子大多面临着很多的现实困难。 他们的父母花费在儿童身上的时间是有限的,甚至他们本身并不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 因此,阿德勒认为,将一个并没有为上学做好充分准备的人分入差班是欠妥的。如果一个教师经验丰富,他会知道怎样对这种准备不够的情况进行矫正。比如,让他们在优秀儿童的圈子里成长,他们就必定会受益匪浅。 第四,企图通过男女同校来解决一切问题。 在男女同校的问题上,阿德勒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承认男女同校可以促进异性之间的合作,可以使他们互相了解得更加清楚。 但是,同时阿德勒也提出,男女同校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法宝,因为男女同校也会产生一系列的特殊问题,比如,两性问题。 女孩子通常在16岁之前都会比男孩子发育得快。如果男孩子不了解这一点,就有可能会伤到自尊。 他们会认为女孩超过了他们,会觉得惭愧。他们很可能将这样的挫败感带到之后的生活中,再也不敢与异性竞争。 同时,如果性教育做得不到位,反而还可能造成更大的问题。 因此,当一个孩子走出家庭,走进学校的时候,他有了一次矫正的机会,当然也可能面对一些负面影响。 这个时候,教师可能承担着像母亲一样的职责,可以决定孩子是继续犯旧有的错误,还是改变自己的做法。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总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人类的未来。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