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的自我修正
2019-09-17 14:50:22
松果小编
父母是讨好型人格或者控制型人格,容易培养出讨好型人格的孩子。
讨好型人格的人有很多优点,比如说善于站在别人立场思考问题,愿意帮助别人,虽然这种帮助可能是被逼迫的,并非本人情愿。
讨好型人格最大的问题是本我被外部力量不断压抑,虽然产生愤怒、不满等不良情绪,却不敢表达出来。不敢说不,导致外部环境会把更多让你想说不的事回馈给你。而内部负面情绪不断积累,又没有情绪宣泄口,最终导致心理问题产生。强烈想说不,但是从小得到的观念又不允许自己说不。这就是讨好型人格时刻面临的内心冲突。
要解决这个冲突,就要从父母小时候给我们的第一个观念入手。
小时候最先接触到的观念就来自父母亲人。然后是学校老师同学,大众媒体。接着是社会。在上大学,开始工作前后。我们都要问一下自己心中来自父母,老师,同学,传媒的观念是不是对的?因为这些观念将指导你后面的全部人生。这段时间一个人的性格将最终形成。等到性格完全定型,再想动其中任何一个观念,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很难。
以讨好型人格来说,父母最初说别人对错你不要管,你就做好你自己。那么这个好的标准是什么?小孩子肯定没有一个具体的好的概念。这个好一定是大人给出的具体内容。那么别人打你不能还手,骂你不能还口。因为打人骂人是不好的。你只能好,所以不许动。尽管一个人的本能就是想还手,想还口。
这种做好人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在我们文化中司空见惯。甚至把孔子的以直报怨,篡改成以德报怨。就是封建统治者想把普通人改造成顺民,就算统治者剥削你,压榨你,你也要以德报怨,否则你就不是一个好人。而失去了好人这个安全的角色,所有好人有好报的福利都和你没关系。相反不是好人的所有负面惩罚都在你的人生中排队等着降临。
这时候你还敢轻易说不吗?
孔子为什么是圣人?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就是比以德报怨更符合人性,更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人。而没人性,心理不健康的人,不管多么道貌岸然,内心的冲突是他永远也摆脱不了的黑洞。历史上被这个黑洞毁灭的人不计其数。
那么我是不是在告诉你不要做好人?本能想怎么样反应就怎么反应,这样就对了吗?
如同动物本能反应的人,我们也见过,比如说熊孩子。这肯定是不对的。
我们还是要做对的事,只是这个对的标准是对应两个动态的变量。这两个变量就是情与理的阴阳转化。情绪不论好坏都可以表达,但不可纵情恣意,胡作非为。做事要讲理,但理不可以完全否定我的合理立场,只站在你的立场高讲仁义道德。有情,健康的情感功能。有义,明辨是非义理的能力。有情有义,有理有节才是一个真正的好人。
那些只知道对别人好,不知道对自己好的人,绝对不是好人。
父母说别管别人好坏,你只做好人。并不错。只是这个好的标准,你必须深入领会。别人打你骂你可以不还囗,难道杀你害你也要逆来顺受才是好人吗?
和,本意不只有和谐,还有应和。朋友来了有美酒,豺狼来了有猎枪,这才是中华传统美德。烂好人从来不是一种美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