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莹《心智模式如何影响人生》(续)

2019-09-11 22:42:30 松果小编
31. 照顾本人人生是责任:不能交予他人,也是权利:不容他人夺走。 32. 不管道理应该怎样,当时的你,因为不懂、不愿或者忘记而没做,那就是当时的你不可能做的了。时光倒流,那个状态的你还是不可能做的。故此,每个人都做了当时能做的最好的行为,懊悔是徒然浪费能量,倒不如把精力放在本人明天如何能做得更好上。做父母的,以及对父母有怨恨的,请好好想一想。 33. 谈“性格”一:我们常常在一些事情上争论而没有先了解那些事情确实是什么,这很容易造成错误、损失、遗憾。更糟糕的是爱用含糊标签代表那些事,凡是不合意的就挂个标签,振振有辞。说不过下属的就指责下属“态度”不好;自己理亏又不愿改变就推出一句“这是原则问题”。 34. 谈“性格”二:这些标签是虚泛词,人生很多困境、社会很多矛盾都因此而生。虚泛词的特点是人人都自以为很清晰,直到要他说出来那是什么,才发现了解太少,试说说你认为这是什么:道德、教育、爱情、情绪、性格、尊重、原则...明白它们是什么,就是洞见本相了。 35. 谈“性格”三:有人认为性格不能改变,可是有谁出生的时候就拥有今天对事物的看法和价值观?就算死硬派也同意有一部分今天的性格是成长过程发展出来的。既然如此,那么未来的一段时间也可以发展出性格的改变了。神经心理学证实先天是硬件,后天是软件,多亏这样,我们才有人生越来越好的希望。 36. 性格也是虚泛词。性格是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及态度的的总成。信念是我们认定事情应该是怎样的,价值观是事情中什么对我最重要,行为准则是"该怎样做"去取得价值,实现信念,态度是装载前面三者的“纸袋”:经由言行表情而让我们知悉。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可以改变,纸袋型状可变,当然性格也可以了。 37. 谈“逃避”一:婚姻失败可能带来很多痛苦,以致不愿回忆往事。这份保护机制让"面对>接受>学习>放下"的重要过程不能展开。当然,身心创伤需要处理,在未有这个机会之前,只得让潜意识维持保护状态,尤其是国人普遍不愿流露负面情绪或让别人看到自己哭泣。 。38. 谈“逃避”二:很多人希望能忘记过去,这没可能,因为潜意识的保护机制会拼尽最后一口气的力去让你记住,以致不会重复受到伤害。就算可以忘掉也不会是好事:坏的能忘掉,好的也会忘掉。多年以来我就只碰过一个能“忘掉”的,但记忆力很差,常常在怀疑担心什么重要的事会忘掉了。 39.谈“逃避”三:所有发生在人生里的事,都是让你因而有所学习和成长,无论是成败苦乐,如此终生不断。学习完成的讯号是再次回忆时心无怨悔而只有感谢。拒绝学习,怨悔、仇恨、悲愤及伤痛填满心中,再无空间容纳新的喜乐,或下一个对象,人生就停下来了。逃避的表现就是不能想、不愿谈。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