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主要人格模式特征

2019-09-05 16:07:35 松果小编
分裂型人格 害怕把自己交出去(独立冷静),害怕别人亲近(敏感),冷漠猜疑,把自己的投影视为真实情况,不沟通,逃避(特立独行),喜欢把自己藏起来(自我中心)。 忧郁型人格 害怕做自己,又找不到客体,容易自毁;喜欢把自己交出去,无私忘我,谦虚忍耐,害怕被孤立,容易相信他人,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 强迫型人格 害怕改变,从小就追求永恒和安全感。他们依赖熟悉习惯的东西,崇尚原则和规矩;他们害怕新奇的事物和新奇的体验,风险、改变和消逝是他们最大的恐惧。 歇斯底里型人格 害怕自由受到束缚(喜欢冒险),他们讨厌传统和既定的规律(任性),不断追求新鲜、惊险和刺激(口不择言,不想后果),随时臣服于外在的引诱和呼喊(及时行乐);责任、义务和前后一致是他们最大的恐惧(没有原则,不负责任)等。 人格模式的形成机理 个体在社会化的原生家庭中所参与、观察、经历的原生事件,被以符合自我需要的方式解读并打上标签后放入情感记忆里形成原生情结。原生情结里面对个体人格成长极具破坏力、影响力的事件,被个体视为心理痛反射点隐藏压抑到潜意识深处。当个体心理痛反射点被外在触碰和自我调出时,就会催化出不同阶段的内在誓言(决心),内在誓言或受挫或实现后的个体经历反向丰富了“原生情结”,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心理黑洞。心理黑洞里不仅有一个永远受伤不被满足的内在小孩,更有一个个发了芽的自虐虐他的有毒种子,要么以重新塑造或者倒置的角色,或异化或强化他人,弱化自己;要么强化自己,或异化、同化他人,等等。 三元四相位系统人格模式作为内观、内转的心理学工具,在修正错误誓言与认知、回溯还原事件本来面目、调整关系安全与联结、抚慰和清除心理痛点与黑洞,从而建立起一个健全、健康的系统性新人格上,将发挥动态积极而且独特有效的作用。 三个自我 一、三个自我的划分 从时间上划分:父母自我是“过去”对自我的影响;儿童自我也是“过去”(主要是童年的经历)对自我的影响;成人自我是此时此刻此地利用已有的资源去思考、计划,进行客观的分析。 从功能上划分:父母自我通常喜欢照顾别人,控制别人。总是告诉自己这件事我不得不干,我有这个责任,我必须……应该……等命令式、强迫性的话语与思想行为。 成人自我是对事情进行选择、决定的思考,是正常的理性的处事方法,是分析“我如何做事情”。 儿童自我是把自己拉回到儿童时的感觉状态中去思考、判断事情。这是人产生需求、欲望、动机的一个源泉,即想干才干!儿童自我就是“我想干什么”。 当然,三个自我无论怎么变化,最终都要回到当下自我与当下角色的整体对应上来,回到当下用角色规范自我的这个“一”上面来。 二、三个自我状态相互转换的例子 C小姐在拥塞的马路上开车,她注意着周围汽车的速度,也很小心地看着交通信号,她根据此时此地周围的状况来开车,所以她是在成人自我状态里。忽然一个人从外线切过来想超她的车,两辆车子太近了,几乎擦撞。C小姐吓了一跳,瞥了后视镜一眼,见后车还有一段距离,赶紧轻踩刹车。她的害怕对眼前的危险是适当的反应,帮助她在电光火石之间避开可能发生的车祸,她仍然保持在成人自我状态里。待那辆车子逐渐驶远,C小姐颇不以为然地撇着嘴摇头,转头对同伴说:“这种驾驶员就该吊销他的驾照。”这时她转到父母自我状态中了。当她小时候坐在父亲身旁,父亲对其他驾驶员不以为然时,就是这样子撇着嘴摇头。不久她开到公司,发现已错过和老板约好谈一件要事的时间,她的心往下沉,感到一阵恐慌。此时她又转到儿童自我状态里,小时候上学迟到最怕的就是老师严厉的处罚,她恐慌的感觉来自儿时的经验,而不是根据现在已是成人的处境。 除了这些想法和感觉,她还会伴随一些行为,一如当年那个迟到的小女孩,心跳加速、张大眼睛、用手捂着嘴,靠近点看,还会发现她在冒汗。 此时她并非在意识上知道自己是针对旧时的经验起反应,如果这时问她:“现在的情形有没有唤起什么儿时的回忆?”她可能会想起小时在教室被处罚的景象,也可能这种痛苦的记忆被压抑得太深,而无法马上忆起。如果她愿意去探索这些被压抑下来的痛苦经验,可能要花更久的时间,甚至借由心理治疗才能想起来。 她马上对自己说:“等一等,我在怕什么?老板是个讲理的人,她会接受我因塞车而迟到的情形,我也可以利用休息时间来和她谈。”她又回到成人自我状态,整个人放松了,手也不再捂着嘴,脸上恢复笑容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