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教育02-家长做到三个鼓励,让孩子乖乖听话

2019-07-24 10:21:17 松果小编
我们要认识到一件事,教导孩子本来就是一个艰巨的工作。我们都想要孩子符合社会规范,但这和孩子的许多想法本来就是有些矛盾的。比如,家长想让孩子讲卫生、懂礼貌、守规矩,可是,有多少孩子能自愿洗澡、自觉地说“请”“谢谢”呢?   那么,怎么让孩子愿意听家长的教导呢?家长要注意做到“三个鼓励”。   第一个鼓励,就是鼓励孩子合作。   这就要求我们,在和孩子沟通时,要通过描述问题,告诉孩子该怎么做;通过提示的方式,引导孩子;用简单的词语表达,不要说教和长篇大论;说出我们的真实感受,引起孩子的重视和合作意愿。另外,还可以写便条,和孩子交流。   这些方式都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鼓励孩子和家长合作,同时不给孩子留下负面印象。   举例来说,孩子放学回来,把湿雨伞扔在了你的卧室里,然后自己就跑去别的地方玩了。你发现了,会怎么说?   这时,我们前面讲到的那些鼓励合作的方法,你可以综合运用一下。   比如,一开始,你可以叫他,说:“雨伞把卧室弄湿了,雨伞以后要放在阳台上。”这其实就是描述问题,也告诉了孩子该怎么做。   如果你发现孩子不理你,你可以提高嗓门,简单一个词、一句话:“宝贝,湿雨伞”。这个方法,就是用简单词语代替说教。   假如孩子还是充耳不闻,你可以讲出感受,引起他的重视和合作意愿,你可以直接说:“我不希望你把我的话当耳旁风,我真的很生气,把你的雨伞拿走。”   你还可以给他写张字条:“湿雨伞请不要再放在我的卧室,把屋子里弄得又冷又湿,这让我很生气。”   第二个鼓励,鼓励孩子自立。   生活中常听到家长这样对孩子说话:“听话,你要多吃菜少吃肉,蔬菜对你有好处。”“今天这么冷,你得穿这件衣服。”   虽然很多育儿书都告诉大家,家长要学会鼓励孩子独立,然而,真的碰到问题,家长常常很难控制住自己,总是想为孩子张罗好一切。   当孩子完全处在这种依赖家长的环境里,面对家长的帮助,除了一开始有些感激外,时间长了,孩子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无力感、失落、挫败和生气。   家长们也要意识到这一点,亲子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把弱小的生命培养成独立、自主的生命的过程。   所有这些关于爱的技巧和训练、关于亲子方法的学习,都是为了让孩子拥有内在力量和信心,从而,最终能够离开我们独立生活。   那么,怎样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原则就是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他们面对问题和问题的后果。   所以鼓励孩子自立,可以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比如,你不用每天早上都给他挑好衣服,你完全可以问问他:“宝贝,你今天是想穿这套红色衣服还是那件灰色衣服?”   再比如说,你发现孩子吃完晚饭,坐在沙发上磨磨蹭蹭不肯练琴。你会怎么说?   第一种说法是:“赶紧弹琴去,别坐在这儿犯懒。”   第二种说法是:“宝贝,你或者现在就去练琴,或者玩半个小时再练,你想怎么做呢?”   以上两种说法哪个效果更好呢?这本书告诉我们,当然是第二种效果更好。   这些看起来只是小事情上的选择,实际上却给孩子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练习机会。孩子只有在小时候经历过这种自己做选择的训练,长大了才能在对学校、职业、伴侣的选择上,有更多主动性。这一点,对于习惯了应试教育的孩子,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鼓励孩子自立,还有一个技巧,就是注意别急着告诉孩子答案。   孩子总是充满好奇心,会提出很多问题,比如,“爸爸,小雨滴是怎么形成的”“妈妈,彩虹到底是什么东西”“我只能越长越大,不能变小吗?”   很多家长听到这些问题,第一反应都想用科学知识去回答。其实,家长完全可以这样说:“嗯,这个问题提得不错,你是怎么想的呢?”然后,和孩子一起探讨,引导他找答案。   在找答案的过程中,你还可以鼓励他多和别人交流,找找外部资源,比如,让他向工程师、科学家、教师提问。   此外,鼓励孩子自立,还有一些细节可以注意,比如,别问孩子太多问题;不要总摸孩子的头、 总去弄他的衣服,有的孩子会觉得这是对他身体的侵犯;平时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议论他们缺点,等等。    第三个鼓励,学会赞赏孩子。   很多家长听到这个话题会说,夸孩子谁不会,这也需要学习吗?   想想这样一个情景:   孩子画了一幅画,兴高采烈地拿给你看,问你:“妈妈妈妈,你看我的画得好吗?”   你说:“乖,画得真好。”   孩子问:“那你说说,好在哪里呢?”   你一时愣住了,吞吞吐吐地说:“好在……好在画得漂亮。”   孩子有点不开心,或者干脆说:“不,才不是,你根本就不喜欢。”   发现了赞赏孩子可能遇到的问题了吗? 怎么解决呢,这时就需要使用赞赏孩子的第一个技巧了,那就是用描述性的赞赏来代替评论。   我们以赞赏画画这个场景为例,家长说“画得漂亮”,这种赞赏就是评论式的。   心理学研究发现,这种赞赏常常会引起一些负面反应,比如说,可能会让被赞赏的人产生怀疑,小孩子会想,妈妈真的认真看了我画的画儿了吗,还是只是随口说说。再比如说,这还可能引起被赞赏的人焦虑,带来压力。   心理学家吉诺特指出,描述性的赞赏孩子,只需要家长用赞赏的语气描述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孩子听了,就能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赞赏。所以如果孩子再一次拿着画,问你画得好吗,你可以怎么答呢?   你只需要描述出你的感受,你可以这样说:“嗯,我看到这幅画里这些线条很醒目,颜色暖暖的,整体上让人感觉很温暖。”   孩子听你这么说,常常会告诉你更多想法,也愿意听你说话。   此外,描述性的赞赏,还可以用一个词来总结赞赏的行为。   举个例子,你看到孩子专注地练了一个小时的钢琴,你可以这样说:“宝宝,你练了一个小时琴,没分心,也没烦躁,这就叫专注,真棒!”   这种总结成一个词的描述性赞赏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引导你真正去看、去听、去关注、去大声说出你的感受,这些会激发你和孩子产生真正的互动和交流。   赞赏孩子的第二个技巧,就是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   所谓从角色中释放,也就是让孩子摆脱负面标签。   心理学上有一种“自我预言实现”的说法。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觉得一个孩子粗心,你就总能注意到他的粗心,孩子自己呢,也会渐渐地认同粗心这个标签和角色,并表现出来。   家长们该怎样避免这种问题呢?你可以找机会,让孩子重新认识自己,还可以创造一些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能力。   比如,当你发现经常搞坏玩具的孩子,有一两个保护得特别精心的玩具时,你可以对他说:“宝贝,这几个玩具你保护得真不错,看起来就和新的一样啊。”   你也可以换一种方式,引导他做选择,让他学会爱惜物品。   比如,你还可以这样跟他说:“宝贝啊,我们想让玩具能玩更长时间,你觉得是放在柜子里好呢,还是玩完了随便扔在地上好?”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