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具有相同的语言风格,喜欢说“绝对词”
2019-07-14 02:38:31
松果小编
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由此也衍生出很多“流行病”,比如,抑郁症。2003年,在发表了第二张专辑《生如夏花》后,朴树突然隐退了,因为抑郁症。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不能忍受抑郁症的折磨而自杀。世界卫生组织曾作出这样的预言:抑郁症将成为21世纪人类第二大杀手。你身边活泼阳光的ta很可能是“微笑抑郁”的一员,如何快速识别身边的抑郁症患者呢?
抑郁症属于一种心境障碍,常伴随焦虑、悲观、厌世等表现,严重者会出现幻觉和自杀倾向。关于抑郁症的精准识别,是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是抑郁症自测量表(SDS),由杜克大学心理学教授William研发,该测评量表可以从精神层面反应患者的主观感受。
语言风格的变化
然而,近年来的一些细化研究发现,人在抑郁之后会出现明显的语言风格、语言习惯的变化。比如,音量变低,语调变得单一,讲话费力。
最新的研究发现,抑郁患者的用词可以作为判断其心理状况的有效符号。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心理学教授佩尼贝克曾说,抑郁症患者往往“看不到微妙差异,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措辞上看出来。”
不像其他疾病一样有生物标记物,抑郁症的识别则需要更为仔细的观测分析。《临床心理学科学》期刊的一篇论文指出,抑郁症患者更喜欢运用“绝对词”形容事物,并且,除了大量运用消极悲伤的词汇,“我”第一人称的使用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更为严重的自我意识
心理学家认为,抑郁症患者具有较常人更为严重的自我意识,并且,他们看待这个世界倾向于用非黑即白的方式。“总是、完全、必须”等词汇是他们的口头禅,在各大自杀意念论坛中,绝对词的出现比例甚至高达1.8%左右。
心理学家表示,“人们可以把语言当作帮助自己重新组织想法的工具”,很多时候,无意中说出来的话语其实是藏在心底的东西。语言反映了说话者的心理状态,同时也会影响说话者的情绪,长时间运用绝对词会使说话者、旁听者内心受到非黑即白的观念影响,积极态度也会变得消极,最令人担忧的是萌生通过自杀来逃离所有羁绊的悲观想法。
“无缘社会”
日本电视台NHK曾推出过一部纪录片“无缘社会”,主题是通过采访日本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群,剖析现代人是如何孤独老死的。我们或许正在经历一个无“社缘”的社会,我们热衷于网络社交,却没有了真正的朋友,我们正在与社会断开连接。
“无缘社会”引发出的“无缘死”是世界对自身的无奈与麻木,个体悄悄地逝去,是对生命不再抱以期望只剩下绝望的灰色心境。抑郁症频发引导我们去关注身边人。其实,你只需要做一个聆听者,抑郁症患者或许就会通过他们的一句话,向你发出求救信号。
语言,是表达内心情感的工具。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在全球,每隔40秒就会有一个人自杀,而其中70%的人是抑郁症患者。
不妨从现在开始了解抑郁,真心对待身边那些有抑郁倾向的亲人、朋友、陌生人,而不是质疑与嘲笑,毕竟每个人都值得这个世界美好相待。
- The End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