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的规则
2020-03-19 21:17:37
松果小编
今天开始,大郑州的援鄂医疗团队载誉归来,是一种抗疫胜利的呼喊声。对于集体荣誉这样的感受,我们的大脑很感性,甚至有那么一点“不聪明”,只要感受到关于价值、荣誉的一些信号,就欢呼雀跃地兴奋起来。
无论如何,感恩,抗疫的这一阶段以胜利告终,医疗团队的成员目前皆平安健康[谢谢][谢谢][谢谢]。
今天聊一聊规则。在感性世界中如何确立好规则,在理智中如何守住规则并很好的执行下去。
关于规则,有一个早期的作家说的很好,大意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是一场游戏,这场游戏要约定规则,两个人同时遵守。一旦发现这游戏玩起来越来越难,或者根本难以进行,应该马上意识到,现在玩的只是你一个人的规则,而不是双方的规则,否则你们俩这游戏根本玩不下去。
关于规则,我毕业刚刚就职的时候遇到很多人际关系上的难题,我请教身边的一位朋友,朋友的结论是:“你的心态很虚。”当时不能理解,等到二三年之后才慢慢体会到:心态虚,大概就是不能在交往的时候明确设定规则。即使有样学样,当时学着去设定一些规则,但是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要么对方越界而我无动于衷,要么我自己主动跨界然后遭到现实啪啪打脸,总之,还是心里边儿“虚”,不能独自支撑规则。
在满是情感的世界中设定规则,有时候会像在流动的水底画一条线,很快就被冲蚀了。
以咨询师和来访者为例。
心理咨询师/治疗师在住院病区担当一定的角色,是作为病房的工作人员之一,长期接触和服务病人,会直接导致病人在依赖之外,产生非常生活化的不满和对抗行为。为了方便管理和治疗,病房的工作人员会建立非常严格的管理制度,设立严格的限制,由治疗师和病人共同遵守。
但是,这个规则,真的是铁定不变的吗?毕竟,虽然治疗师的流派和认知架构分很多种,但他们有时候会被直接当成情感治疗师,使病人被疗愈,被滋养。这个时候提出规则,无异于在热恋期提出分房而居。
有这样一个临床案例:小美是一位25岁的边缘性障碍患者(边缘性人格障碍:最典型的特质是情绪不稳定,在极端的理想化和贬低之间不断变换。这类病人一方面感到悲观、绝望,另一方面又自我感觉非常好、全能)。她在2周的时间里表现良好,连续固定参加10次团体会谈,本人非常有魅力,能够非常生动的展示自己的生活经历,然后享受来自其他病人的同情和支持。但是,有一天,小美听到一个坏消息,然后冲动的把塑料袋套在头上试图自杀。
这件事情直接导致了两个结果:一、工作人员立刻将小美转移到封闭病房,严密监控她潜在的自杀倾向;二、部分工作人员和小美所在团体的成员非常失望、愤怒,并在当天的团体会谈中,指出把小美转移到封闭病房的治疗师缺乏人性,墨守成规。
住院期间,小美和成员们已经相处出一种病人间特殊的感情,病房的成员们认为自己对小美是了解的:她迷人,表现良好,只是有时候会冲动,希望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当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一边弄出很大的响声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一边自杀,这难道不是一场争取关注的表演吗?
可是,身为病房的工作人员,无论小美企图自杀的真相是什么,工作人员支持哪一方,同不同意把小美转移,这些情绪通通都不能在病人面前表现出来。
那么,住院病房的规则是什么呢?“开放病房不允许存在企图自杀的行为”。这一条规则,是小美必须要遵守的,也是病房工作人员要遵守的。规则就是规则。
因此,在当天的会谈当中,治疗师的决定是这样的:1、收拾情绪,不显露自己的选择;2、公开讨论自己面对成员们指责时的纠结和不安;3、谈论大家的行为:“当一位病人,尤其是大家都喜欢的病人,被转移出院或转移到其他病房时,会引起病人群体的高度焦虑,这种焦虑来自于担心被团体抛弃的恐惧”。
最重要的是,治疗师帮助大家澄清了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病房工作人员不喜欢病人,因为TA不可爱或不好而抛弃TA;二、病房工作人员对病人的身体和精神治疗有责任,如果发现某一个治疗举措是不恰当或不安全的,那么将该病人转移到对TA更加安全的地方,这是工作人员最基本的工作责任。
以上是治疗师非常专业的处理方法,既缓解了团体其他成员的焦虑,也帮助大家正面处理这个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它带来的影响。
对于新手治疗师来说,如果第一次面临这个事件,很可能守不住规则,也就是前面说到的“心态虚”。但是我们必须学习的是,尽管设定规则和限制非常困难,不受欢迎,但从长远来看,这对病人绝对是有益的,能保障他们的安全。
尤其是,病人在焦虑的时候是无法冷静分清楚事情的两面的,这个时候也恰恰是他们最需要治疗师的时候。团体治疗不止是解决已经发生过的往事,而是能关注此时此地,能解决当下。
所以无论如何,一旦设定了规则和立场,治疗师在任何场合,都要坚持并且重复自己的立场,不可动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