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决定了你在爱情中的表现?
2020-03-19 21:44:21
松果小编
上世纪6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John研究发现,哺乳动物的幼崽自身没有存活能力,而那些成功获得父母关注的幼崽则有机会获得照顾,最终存活下来。所以,幼崽会通过哭泣、尖叫、纠缠等方式,来拒绝和父母的分离。
进化到我们人类,也是如此,婴儿对其主要照料者(一般为父母)的依赖会以不同的模式表现出来。“害怕与父母分离、害怕被父母抛弃”,是进化造成的人类的天性。
1978年,心理学家根据婴儿需要父母时,父母对婴儿的行为和回应程度,提出了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
1.如果当婴儿需要照顾时,父母总是在婴儿身边的、有回应的、给孩子关注和重视的,婴儿就会感受到安全、爱和自信,这种婴儿成年后容易和其他人交往,发展出“安全型”;
2.如果大人对孩子的照顾时有时无,行为无法预测,婴儿就会开始用各种行为试图找回自己的父母。由于不确定照料者什么时候会回应,婴儿会表现出紧张和过分依赖,这种婴儿成年后就会在亲密关系中经常作闹,企图改变伴侣满足自己,成为“焦虑-矛盾型”;
3.如果当婴儿需要的时候,父母总是不出现,态度是冷漠和拒绝的,甚至是嫌弃和打压的,婴儿就会认为他人是无法信赖的,从而对他人充满怀疑,成为“回避型”。
1990年心理研究者发现, 成人在处理亲密关系时也会表现出类似的反应方式,比如,都会因为另一方在身边,并及时回应自己而感到安全;当无法“联系”到对方时,都会觉得没有安全感。
至此,总结出成人的4种依恋类型:
1.可以舒服的跟伴侣相处,不担心伴侣会离开自己,不会焦虑和回避问题。称为“安全型”;
2.常常表现出一种“情感上的饥渴”,以及对依赖和承诺的强烈需要。他们总是死死地抓住自己的伴侣,希望对方能够给他们安全感和关注重视。他们拥有过多的对亲密的渴求,会用很多行为试图让对方开心、获取对方的爱,称为“痴迷型”“
3.既期待亲密,又害怕被拒绝和欺骗,因此不愿意与他人亲近,称为“恐惧型”;
4.完全不愿意与他人亲密和相互依赖,经常选择逃避问题,忽视伴侣的称为“疏离型”。
很多在亲密关系中经常吵架,冷战,闹分手,闹离婚,感受不到幸福,过得不开心,以及遭遇分手后极力想挽回对方的类型,98%是不安全的依恋类型人群。
不同类型的人,各有各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沟通模式,如果你不了解自己,不了解对方,那么就无法达成理解,而矛盾就此爆发。
想知道自己属于什么依恋类型吗?
想让你爱的人爱上你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