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礼,修得自由?

2019-07-07 21:37:31 松果小编
守规矩,遵从某种标准,为什么人会非常难受?中国人最熟悉的规矩就是封建礼教,就是礼。 说到礼,批判最多的莫过于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 义、 礼、智、信。从历史角度追溯,这套理论创始于孔子、董仲舒引入政治领域,朱熹自认为比肩孔子对礼做全面阐述、臻于完善。这套理论害人不浅,在今天已有历史定论,但有没有想过根本原因是什么?如果不弄明白根本原因,一刀切的废除了事,岂不是几千年惨痛的教训就白受了。 我们都知道一个常识,出师必有名,名不正言不顺,事必败,哪怕行骗都会说是为你好。各种政令也同样如此,不要相信权谋论,因为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把别人当傻瓜,哪怕今天的刑法,立法目的也是劝人不要作恶,通过画高压线的办法、警示人不要犯错,同样相信董仲舒出发点也是好的,更不要说孔子这位创立者了。 但任何人为规定落实执行也一定是人,不幸的是人和人的差异,不夸张的说比人和狗的差异都大。同样的法律,不同人的发心或者不同立场,诠释出来的含义可能完全不同,同样一个概念,不同人脑中接受的内涵也是不一样的,这套理论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随着孔孟真义失传,执行中渐渐抛弃了孔子创建五常的基础“仁爱之心”,变成毒药、害人不浅,特别是三纲异化成了无道封建社会尊卑贵贱的等级体系维护工具,强调这个等级不可逾越,成为人际关系最高指导、超越了是非对错甚至是善恶。 礼和法的关系很相像,法能杀人礼也能吃人,法约束人、礼也约束人,只不过是一个是强一个弱,一个规定了道德上限、一个规定了道德下限。不同时期法的内容不同,同样礼的内容也在变化,不同的人解读的也不一样。 一个国家法律的好坏评价标准不是精细程度,而是在执行中充分考虑立法的初心,不拘泥于条文,并且从对立角度给予限制,而礼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中国古代特别是士阶层最讲究礼的,就是礼节特别多,每项活动都有特别规定 的动作,不能有丝毫的差错,至于为啥有这些规定,常见的解释为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说人有礼而异于禽兽,这个解释也流传最广,看似有道理,但不是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人有觉知能力包括自觉和觉他,也是人区别动物和植物的根本。自觉能力包含感知自我状态、控制情绪行为等,觉他的能力是识别别人状态、判断控制能力。 人通过相互接触的过程中的行为举止,谈吐言语运用自己的觉他能力,来识别判断他们的自觉能力,笼统说就是综合评估其心性和对人的态度是否诚敬,背后反映的是一个人的自我修养的高低。 故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没有内涵的礼变成干瘪的桎梏,总想拉着跃跃欲试的心前进,诚敬也演化成虚伪的客套,甚至是险恶之心的掩护与伪装。 从心学角度而言,礼或者法不只是一套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其像一本印好田字格的作业本,在格内或者格外都可以做作业,而田字格的目的就是为了规范初学者字大小间隔而人为规定的,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目的是训练你对笔的控制能力。以后写字,可大可小,随心所欲。如果初期不接受这种训练,往往写不好字,同样礼也是如此,他不是一套枷锁,束缚人手脚,礼更像一面镜子,帮助我们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标准,而我们更应该去追求礼内涵,努力自己提升自身的修养,身材好了更能体现出衣服的美。 当下更多的人轻视礼,不是因为有更高的追求,而是感觉自己是自由的,不应该被繁文缛节所禁锢。这么想当然没有错,人生来平等,都有追求个人自由的权利,但这个自由是法律层面的自由,也就是最低层次的人身自由。错的是你丧失了更深层次的东西,自由的最高层次----心灵自由。 当你被要求遵行各种礼节或者规定,感觉不耐烦、进而生气,当你被强制执行时愤怒,最后情绪失控,产生过激行为。感觉自己失去了自由,不愿意被这些虚礼所禁锢,其实是你的心早已被以往的习性所禁锢,你已经丧失自由支配权,就像你的钱已经外借给一个乱花钱的恶霸A,当你想用钱时,想收回来,这个恶霸A反而骂你乱花钱,要给你攒着,你愤怒、痛苦但又敢怒不敢言,无可奈何,这就是你的现状,表象是你被恶霸A欺负了,本质是因为你愚蠢、怯懦、恐惧而不敢反抗,就算没有恶霸A,还会有恶霸B\C\D\E\F 如果你有强大的意志,取得自由支配权,遵循什么规则,是你的选择,完全自己说了算,心里没有恐惧、傲慢、怯懦等内贼,怎么做都符合礼节,就算礼节再多,你也心从所欲不逾矩。哪怕别人想折辱你也要经过你的同意,这就是内心强大的根本秘密。 心是活波的,怎么可能被礼教条文禁锢住,禁锢住你的是习性,你自认为专属的的认知空间,就是你的舒适区,也不过是恐惧、愤懑、忧患、喜好等等蚕食剩下的集中营。你就像就是空中的小石子,认为自己是自由的,岂不知受的是重力的操控,所谓的冲劲也仅仅是惯性而已。 孔子曰“克己复礼” 阳明解释“礼”理也! 何为理? 祛除私欲,见得天理 何为私欲? 喜怒哀乐忧思恐 那还是人吗? 那才是人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