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做作业变得拖拉,需要检视亲子关系变化
2019-06-14 13:29:50
松果小编
经常遇到家长亲子咨询中诉说孩子做作业变得拖拉。小学生做作业拖拉,可分为原发性拖拉和继发性拖拉。原发性拖拉即进入学校后做作业就出现拖拉;而继发性拖拉,是开始上学的头一年或几年很正常,后来变得拖拉。要证明孩子原发性做作业拖拉是性格问题、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加以鉴别。如果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拖拉,是性格问题;如果只是做作业拖拉,则可能是学习问题,如果孩子早期做作业多是是在父母的陪伴下完成,则这种拖拉的形成可能反映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即有可能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孩子的心理成长一般要经过对父母的依恋期。心理学家鲍尔比认为,依恋是婴儿同母亲较长期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即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都是一样的,这个阶段在出生后到3个月;第二阶段是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婴儿对母亲的反应有所偏爱,时间大概在出生后第3到6个月;第三阶段是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婴幼儿对母亲的存在更加关切,特别愿意与母亲在一起,好像母亲是安全的基地,出现对母亲明显的依恋。
如果孩子在3岁以前的依恋阶段相关心理发展受到影响,就有可能出现依恋情结延续到童年甚至更久。很多家长在孩子进入小学后,一般会自然而然地形成陪伴孩子做作业,有的甚至是为了监督孩子做作业而陪伴孩子,前者对孩子还算正面的影响,而监督孩子做作业很可能是负性的心理强化。这种父母与孩子做作业的陪伴,形成一种条件反射,有可能让孩子满足其婴儿般依恋心理。按照安斯沃斯的婴儿存在的三种类型,如果是安全型依恋,孩子比较快乐自信,对外界积极反应,孩子会在父母的陪伴中快乐地做完作业,也不大可能产生拖拉现象;如果是回避型或者是反抗型依恋的儿童,缺乏依恋或者是焦虑矛盾心理,则很可能产生作业拖拉,甚至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形成与父母的心理对抗。
也就是说儿童做作业拖拉因为依恋的性质最终取决于与儿童有关的父母的行为。一般来说,儿童做作业拖拉,需要做相关的亲子关系检测,最简单有效的是可以通过绘画、沙盘等家庭的潜意识联想心理分析游戏来判断孩子的依恋情结与心理、父母与孩子的心理关系。
孩子做作业拖拉,如果是亲子关系原因造成,则需要通过家庭亲子关系咨询与行为训练来纠正,通过实现良好的亲子心理关系的恢复与重建,从而让孩子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克服回避型或反抗型依恋,从而适应学习环境,把握时间概念,建立起计划性应对学习任务的行为习惯。
孩子做作业拖拉,行为表现在孩子身上,但很多时候原因和根子却在父母身上或者行为习惯上。因为孩子的心理发展一般是经过练习性(模仿)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性游戏和构造性游戏四个阶段,最后形成这四种角色游戏的灵活运用。孩子做作业拖拉,一般是由于孩子在做作业(可看作是一种练习性游戏)时,更多地停留在象征性游戏(想像丰富)阶段,从而延长了做作业的时间。是孩子没有按照规则性游戏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也就是说孩子的心理发展停滞在象征性游戏阶段,而未顺利地发展到规则性游戏阶段。同时更不可能与家长、学校老师形成一个共同体,来进行做作业的构造性游戏了。
从构造性游戏来看做作业,老师布置作业、孩子做作业、家长检查作业。按照构造性游戏原理,可以改进孩子做作业的拖拉。譬如把孩子完成作业的时间来从做作业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如果能把一个同年级的孩子的这二个时间收集起来,则可以评价孩子们的平均作业完成时间。通过大数据处理,来为训练孩子们的作业有效时间。
对于作业拖拉的孩子,从亲子关系训练方面来说,可以通过弥补依恋心理的发展,以及四阶段水平的角色游戏训练来改变其做作业的拖拉心理,当然还需要通过时间管理的训练来形成孩子系统性与计划性学习的好习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