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一元论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
2019-05-24 10:38:57
松果小编
一、概述
心身一元论,也可以叫身心一元论,心物一元论,其核心,即心理和生理的起源是同一性的,是一体的,而不是二元对立的。
此处的心,是指人的意识、心理和精神活动的总和,并非是大脑或心脏。心身一元,是指生命体的两个方面,是融合的、整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不能相互替代的,也不能相互分割的。这一观点,在解决心理问题和治疗心理疾病的时候,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事实上,这也是科学和医学的主流认知,但很多人面临心理问题的时候,仍然不知道、不理解或者理解的不透彻,因此有必要科普一下。
心身一元这一命题,可以追溯到哲学层面,这并不是本文的重点,但又是不得不说的一个关键点,不说明这些,不容易建立心身一元的认知,因此为了不影响大家对于本文重点的理解,把这个命题放在最后做简单讨论。我们以经常会谈到的一个典型的问题来探讨心身一元论,即,抑郁症,是生理疾病还是心理疾病?
事实上这么问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倾向于身心二元论,即把身和心,即生理和心理分开来看待了;而如果了解并树立起心身一元的认知,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在现实中,最基本的判断偏差,会影响我们对这一疾病的态度以及治疗方法,从而产生很大的错误倾向,这对于治疗没有积极作用,而这也正是本文想要阐述的意义。树立心身一元论,不管是对医者,还是患者,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心身相互影响的简单实验
以恐惧情绪为例,当一个人突然面对恐惧的事物,心理和情绪会产生急剧变化,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比如,立刻会呼吸急促、出冷汗、脸色发白、肌肉颤抖、两腿发软等等,这种情况人们都能理解,这是恐惧引起的生理变化,非常正常,而相反的情况,就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理解的了,即生理引起心理和情绪变化。
比如,过度换气诱发恐惧情绪的实验,实验的目的是,让有惊恐障碍的患者,验证并确信主动控制呼吸的方法可以缓解惊恐。实验过程是,对于有过惊恐发作经历的患者,自己将恐惧情绪从低到高主观分级,在实验室内,让实验者做到心态平和,有安全感并且没有任何恐惧情绪,此时,让实验者主动加快呼吸的频率,如一秒钟一次,呼吸变得浅而快,持续一分钟到三分钟,同时让其观察自己的内心恐惧级别,一般会在三分钟之内,实验者的恐惧等级会明显示上升,甚至出现惊恐发作之前的表现。
实验的原理是,因为呼吸频率快,体内二氧化碳被过度的排出,这就会造成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严重不足。 而二氧化碳对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过低就会引起碱中毒,出现与惊恐发作相似的感受。通过实验,参与者了解到,呼吸加快的生理现象,可以引发惊恐的感受,而缓慢的呼吸同样可以对治惊恐的感受,这就是缓慢呼吸放松法和纸袋呼吸法缓解恐惧心理的原理。
以上两方面充分说明,心理与生理,生理与心理,可以明显的相互作用。那么,前面关于抑郁症的问题,是生理疾病还是心理疾病?这个问题就很好回答了,答案是,既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生理和心理的一体的,等同的,不能截然分开的。
三、心身一元的现实证明
因为心身一元,所以只治疗身体,可以治好心理疾病;同理,只针对心理进行治疗,同样会对身体产生积极作用;那么,生理与心理同时治疗,是更好的解决之道。
下面以抑郁症为主,从生理治疗、心理治疗、二者相结合治疗三个方面,来能证明心身一元论的合理性。
1)抑郁症仅做生理治疗可以痊愈
下面是作者与一位抑郁症患者的对话,他通过短暂的住院、吃药,后来自己坚持运动,完全治愈了抑郁症(已做了保护隐私处理)。
上大学期间,当时大二了,并没有具体原因或诱发事件,但确实是抑郁了,我是在学校实验楼的天台顶上,正要跳楼的时候,被同学拉下来的,他们报了警,我被直接送到了精神病医院,后来找到了家长,在医院住了半个月,是封闭的病房。起初,我特别不适应,也不想吃药也不配合。但是后来,我发现,越是抵触,可能越没有希望出去,我和很多精神病人住在一起,目光呆滞的那种人,听他们说有的人已在这里住了好几年啦。因此,我学会了伪装,配合治疗,半个月之后,终于说服家人让我出了院。
离开了医院,我知道我自己根本就没有好,内心的痛苦没有减少,我尝试着吃药,持续到了一个多月,没有任何效果。
白天头是晕的,就想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晚上失眠,眼睛瞪着天花板就是睡不着,生不如死......
后来,我开始自救,看了很多文章,最后发现运动,锻炼,可能比较适合我,一开始每天跑步,至少两个小时甚至四个小时,坚持了好多天,我很喜欢跑完后累的发晕的感觉,什么也不想了,想法变得少了,后来开始返回学校,打篮球,一个月左右我慢慢的发现,我好像有了一点转变,乱七八糟的想法少了一点,情绪控制也变得来好了很多,不那么低落啦,尤其是刚刚运动之后,和以前的正常时候差不多了,于是我有了一点信心继续坚持,恢复,后来又开始上课了。
问:后来又吃过药吗?
答:再也没有吃过药(注:不能否定住院和吃药可能具有的作用)
问:你运动多长时间,感觉自己完全好了的?
答: 大概三个月到半年吧,或者,一个学期多一点,后来能够正常学习啦,但是还有阴影的,到毕业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受抑郁症的影响了,正常的毕业。
问:治愈后有过复发吗?
答:有过,但是一闪而过的那种,我知道怎么克服了,偶尔还会有恐惧感,也很快会过去,我已经知道怎么面对。
问:你是怎么面对这些的呢?
答:我看了一些心理方面的书籍,有朋友做心理咨师的,我知道方法,我现在认为心理上的认知,对于防止复发特别有好处,复发对我而言就是一闪而过,不会再像以前那么严重了。
另一个例子,著名媒体人张进,《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的作者,他在书中详细的描述他的治疗过程,完全依赖于药物治疗,并取得临床治愈。 虽然短暂尝试过心理咨询,但是他表示完全没有任何效果。他特别强调药物治疗的重要性,甚至曾经公开表示排斥心理咨询。
他为普及抑郁症知识和抑郁症的治疗,做了很多公益工作,后来,他的想法可能也有了一些转变,在某专业网站上显示,他自己也有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身份,有时也做心理咨询师的工作。
上面两个案例,都是用药物、生理方面的治疗取得痊愈的例子,很有趣的是,在治愈后,很多患者会不约而同认识到,心理因素在防止复发方面的重要作用。
2)抑郁症仅以心理治疗也可以痊愈
有些人由于个人认识问题,比较的抵触药物治疗,有些轻、中度抑郁患者,在精神科医生的建议下,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达到痊愈,这种例子非常多。事实上,不光是心里疾病,包括身体上的疾病,通过心理学的方法,也有治愈的案例。
网络媒体曾报道 ,国外有一位梭巴尊者,他有一个中国学生得了绝症,特别伤心地向他求助。经他介绍,印度的朗塔仁波切对其讲了一个自他交换的菩提心修法,他有时偶尔修一下,后来到医院去检查的时候,这个病根本没有了。尊者问他是不是修了很长时间,他说我每天大概修4分钟左右,就4分钟左右! 这不是传说,类似的例子,可以求证的,现实中有很多。
自他交换的菩提心修法,简单说就是,患者在内心思维,既然痛苦已无法改变,那么,愿以我现在的痛苦,代替我的父母、孩子、家人等不再受苦,以至于,愿全天下所有人的痛苦由我来代受,让他们得到最究竟的安乐幸福。
(理性而言,这种想法或愿望,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似乎是宗教性的, 而这种强大的内心活动,会产生作用,值得深思和理性研究 )
这是在理性、安静状态下的一种真实的思维活动,也是一种禅修的方法,并不涉及任何医学和生理学,完全在心理学的范围内。事实上,这是一种极度利他的伟大思想,这种修法,需要很多基础,然后才能真正升起这种信念。
而现在被广为接受的正念认知疗法中“慈心禅”或“慈悲禅”的方法,就是国外学者经过改良的菩提心修法,已经简单很多,不需要基础,人人都可以,非常实用,效果也得到临床的肯定和认可。
慈心禅或菩提心修法,虽然只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但是真正深入、长期体验的患者或学者们会知道,这并非只是“想一想”而已,在真正安静下来,禅修状态中,进入这种思维,并发自内心的体验之后,身体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比如在真正对他人生起慈心和悲心的时候,可能会不由自主的、发自内心的痛哭流泪,而这种状态,体验者会知道,不是脆弱、不是痛苦 ,而是心变得柔软、广大,似乎包容万物,而这之后的和心情和身体感受,却是极度愉悦、轻松自在的。
这就好比青春年少的小伙子,在思念自己心仪的女孩儿时,可能会有强烈的生理反应,会有愉悦的感受,是类似的, 而前者力量更大, 而且被引导到了治疗的方向上。
这些纯粹的心理学范围内的方法,之所以有巨大身体治疗的作用,从心理学角度去看,是积极、正向、深度的情感和觉知体验在起作用,这完全符合心身一元的理论。
3)抑郁症心理与生理结合治疗,是最快速、最彻底治愈
从疾病的治疗角度来了解心身一元理论,应强调心与身的相互融合、相互影响,而不能相互替代,或者说,应该强调同时治心与治身。不能强调一个方面而去否定另一方面。
仍以治疗抑郁症为例,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治疗的基本方法是非常可取的,这就是对身心同时进行治疗,事实上可以再扩展一点,从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着眼,有更多的疗法来对治抑郁症,除了吃药和心理咨询治疗以外,患者自己还可以用更多的方法,比如运动疗法(身)、饮食疗法(身)、艺术疗法(身,心)、阅读疗法(心),等等。
在这些例子中,我们似乎模糊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一些界限,就算是仅仅吃药治愈抑郁症的人,治疗过程中他们也存在着各种心理性支持,而且,药物本身也存在的“安慰剂”性质的心理治疗的成分。
从生理方面、心理方面以及从两个方面结合,都能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而二者结合会有更佳的效果,这充分说明心身一元论,在治疗像抑郁症这样的疾病方面是完全正确的。
四、心身一元论的理论探讨
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或者精神,两者之一,二元论认为精神和物质都是世界的本源。其实,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 不同点是:,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唯心主义是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不管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认为身(肉体)和心(精神)在本源上是同一的,要么是统一于物质,要么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哲学主流。
身心二元论是哲学二元论的逻辑结论,典型代表是笛卡尔、斯宾诺莎,由于反对心物一元论用物质解释精神或者用精神解释物质,他们转而认为身、心并列,没有谁是本源,谁也不能产生谁,于是面临身心如何相互作用的困难。身心二元论者做出了多种解释,往往不能令人满意。
以下理论和观点,支持并可推导出心身一元论。
1、传统的儒家天人合一理论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尽管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者对于天人合一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却有着一个共同点,即都体现了强调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共同点。
王阳明《传习录》中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从哲学的立场,这好象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而实际上这与《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相似,并无唯物或唯心之区分。
2、佛学思想理论
佛法既不是唯物论,也不是唯心论,更不是二元论,甚至不是有神论,也并非通常理解的无神论,佛法在体系上无法用上述概念去概括。
而从心、身观念这一特定的方向看,佛法是心物一元论,即佛法认为,一切外境是内心的显现,而心的本体为空性如来藏。
国学大师南怀瑾在《禅海蠡测》一书中,从佛法的角度对天人合一的心物一元论思想进行了概括:“佛法认为心物二者,皆一体所生之用,亦即一元之二面也。” “唯识概八识于心王,第八阿赖耶识,含藏宇宙万有心物之种子,皆标明佛法之言心,即谓心物一元之体性。又曰如来藏性,亦曰真如。”“本体之性,心物一如。寂然空净,能生万法。所谓法者,概心物等一切之理事而言。” 南怀瑾先生说得非常明白:“阿赖耶识”或“如来藏性”是宇宙万有的本体(相当于“ 道、无极、太极”),它“含藏宇宙万有心物之种子”能生万物,“万有心物”都不过是它所生之“用”。从“心”与“物”二者的关系来说,也不过是“本体”一元之二面,共处于“一体”之中。
3、传统中医与道家思想
中医认为,神本于形而生,形是神的载体,神为形的主宰,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如《灵枢·本神》曰: “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部分心理学理论
NLP神经语言程序学有12条前提假设,其中第4条:只有感官经验塑造出来的世界,没有绝对的真实世界。
SFBT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强调: “现实”并不是一个存在于人意识之外的世界,而是作为观察者的人的精神产品;
上述的传统经典或理论体系,都能支持心身一元论的思想, 限于个人能力,不做过多探讨,读者有兴趣,可以研读相关书籍。
参考内容:
SFBT焦点解决短期治疗
NLP神经语言程序学
老子《道德经》
王阳明《传习录》
南怀谨《禅海蠡测》(蠡,音[lǐ],本义蛀虫啮木,是谦虚用语。)
佛教经典《解深密经》、《瑜伽师地沦》、《成唯识论》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