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感是一切的根源

2019-05-19 17:03:22 松果小编
孤独感,人天生就有。 孤独感的缓解,来源于父母的爱和接纳。 孤独感是一种原始焦虑,投注出来,投注给父母。 如果父母用淡定和从容来回应,我们就感觉不那么孤独。 虽然这也是一种欺骗,但这种骗带有人性的力量。 小孩从滑梯上摔下来,你是从容的过去,还是慌张地跑过去,时间上是没有区别的。但是你的反应在孩子心灵深处造成的烙印是不一样的,你的情绪决定了他对自我的认识。 父母的从容、爱、耐心,会让他从父母的眼睛里看到: 我是可以的,我不是糟糕的。 孤独感就能够得以缓解。 如果在父母那里得不到足够的爱和支持,我们就会用各种方式回避孤独感。 回避的方式就是强撑着让自己活下来。以隔离孤独感。 如果过早的不得不通过强撑来缓解这种原始的焦虑,就会和自己失联。 你自己是谁呢? 其实没有自己,就是孤独感。 自己就是一种存在,而这种存在就是孤独感。 我们的孤独感生下来每个人都一样大,叫众生平等。 只是你的父母对你的爱,让你从感觉上欺骗了自己,你觉得你不那么孤独了,孤独感缩小了。 如果父母没有爱你,你感觉上孤独感扩大了。没办法,你就投注父母对自己不好。 其实都在里面,因为每个人生来都有孤独感。 长大以后你不愿意孤独感扩大,你就不跟他们(父母)来往了。 有时候孤独感幻化得太大的时候,为了让自己感觉更好,看上去更好。就用欲望来解决。于是就去购物,去美容,去找情人。 有时候拿个壳儿来罩住自己(不去感觉这个糟糕的感觉的感觉),放在疯狂的工作、学习上。 你感受不到这个孤独感。感受不到怎么办?只能在关系中去体会这个感受。 夫妻关系中、亲子关系中。 你对外面的客体是有愤怒的,但这个愤怒在壳儿里面,因此愤怒还是在里面的。 所谓接纳就是接纳这个愤怒,接纳这个孤独感。 心理学成长最难的,就是去面对内心的孤独感。 因此越理性的人,越反感心理学。理性的人是很难面对自己的内心的。 无论你如何的回避和隔离,在成长过程中,当成长到一定的年龄,这部分必定要激活。 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始终要脱离这个世界,找到自己那份存在的感觉。但是从未和孤独感正面交锋的你会感觉不适应,会感觉非常的慌张。 成长到一定的标志,你的孤独感就会出现。 你会感觉身体出现各种症状,比如发抖、空虚、虚弱、焦虑、恐惧、失眠、生理疾病。其实这些最终的根源都是早年与孤独感的处理出现了问题。也就是我们在心理治疗中常常会用到的,追溯过去,追溯童年,修复客体关系,修复自体,自我重建。归结起来,都是处理内心孤独感的问题。 孤独感的出现来自于自我的松动。 也就是说,面对内心的孤独感,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课题。 当孤独感侵袭,我们该如何顺利走过? 觉察在生活中每一个念头。 觉察是一个功夫,以这种方式建立正知正念。春歌老师生活中不断的觉察,常常能够感觉到来自心灵深处细微的孤独感存在。 和孤独感呆在一起,就是和自己在一起。 当你就这样持续的和孤独感呆在一起,变得没有什么(焦虑)感觉的时候,你就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观念了。仿佛时间静止,心静如水。 这就是禅定。 孤独感也是生命的动力。 心理学描述的孤独感展开来就是力比多、攻击力、客体关系、自恋。 佛家描述的孤独感就是业力。 佛家追求空性,空性的追求,和我们学心理学想要通过成长变成更好的自己是一样的道理。 很多学佛之人,在修行了好几年以后,才发现,原来一直追求的”空性“也是空的。这并不是走弯路,而是成长了。追求”空性“是为了解决孤独,然而孤独是一直在存在的,所以,追求空性也是空。 通过学习和成长,你可以看到,一切关系问题都来源于内在。根源就是那个孤独感。 然而你看到了,你知道了,却做不到,只能慢慢的泡,慢慢的转化。 有一天你看到外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外面每棵树都是弯的,你就成长了。 这时候你又总想搞别人,因为面对自己太难了,搞别人比较方便。 搞了半天,很累,别人即听不懂,也收不到。 这时候又发现原来总搞别人是因为自己也还没长直溜,还是搞自己吧,搞自己又无力。 于是就在这个里面不断的循环。 这就是成长的过程。 成长以后,你还是你,但是生活、工作的感受就不一样了。 越能够面对孤独感,越慈悲。 真的面对过这种孤独感,你会比很多人更加能够淡定,更加从容,处理事情更加的容易。 减法,就是不断减去你内心的对孤独感的回避。 最后走进自己的孤独感 —— 这才是皈依。 世界上最难走的路,就是成佛之路。 我们要不要成佛? 成长都很难。 放弃掉这个想法,才能够真正成长。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