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案例分析
2019-05-18 16:29:01
松果小编
提示:曾有一位母亲来访者诉说,由于她太爱孩了,从来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导致Ta不懂感恩,叛逆,觉得父母为Ta做任何事都是应该的。据了解,这位母亲待人非常礼貌周到,非常客气,脾气超好。
讨论内容 1、人际关系中互为镜子原理
在两个人的关系之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部分是由另一个人教会的。比如你在一个人的面前,感觉特别的卑微,那么对方一定是个强势的人,假如在他的面前,你特别的看不起他,说明他肯定是一个被压制了攻击性和自恋的人……
2、人活着的四大驱力
“力比多、攻击性、自恋和链接”,人要是在以上四个方面存在问题,或者发展不好,人格就会出现问题。所以必要的攻击性是很有必要的。如过度的压制攻击性,会变成讨好性人格,压制自己变得过度有礼貌,如果自恋得不到满足,还会产生自卑。重点讲解以下两点:
①力比多:即性欲或性驱力,这里的“性”不是指(或不仅指)生殖意义的“性”,而是泛指创造、愉快、亲密、温暖等美好“感受”
②攻击性:即攻击驱力或攻击欲望,指具有对他人有意挑衅、侵犯,对事物的有意损毁、破坏等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泛指竞争、追求卓越、自我攻击、攻击他人、破坏社会等等。
3、反向形成
民间曾有传说:“娘勤儿女懒,娘善儿女恶”。从精神分析上来解释就是,儿女是最能够领悟到父母潜意识的人,当儿女看到父母对所有人都是礼貌客气的,小心翼翼时,由于儿女自恋得到了满足,他的自恋表现是完全自然的,因此他能清楚看到自己父母潜意识里被压制的自恋和攻击性,所以他就替父母把无法表达的攻击性给表达出来了,表现出不礼貌也不客气,盛气凌人,一幅看不起人的样子,甚至攻击父母。很多的父母潜意识里也乐于看到自己的小孩这样的表现,甚至是佩服的。可是意识层面和道德层面上却认为这样的孩子不讨人喜欢,认为小孩突然不爱父母了,同时生怕小孩人际方面吃亏。相反,当父母性格没有那么“好说话”时,他们的小孩就没有那么无法无天。
父母是根,小孩是果。没有哪个孩子是天生是不爱父母的。假如父母经过精神分析师分析,知道孩子造成如此性格的原因,那么父母就应该从自身改起,如父母在人前人后,适当地表达攻击性和自恋,当孩子看到父母恢复攻击性和自恋后,小孩自然而然的就会变得没有那么攻击别人或攻击父母了,因为他不再需要替父母出头去表达攻击性了。很多时候,父母与孩子是互为表里,孩子有可能完全是父母的潜意识的直接呈现。
我们爱孩子太密集了,也应该留点时间和空间给他消化、吸收。很多有二孩的家庭,父母把潜意识里压制的自恋和攻击性投射给一个小孩,把潜意识里压制的自我厌恶投射给了另一个小孩子,造成一个孩子因此变得骄横跋扈,另一个变得自卑胆小。潜意识里的东西,是经过语言,行为表现出来的,父母是无意识的,很多是经过心理分析师分析了,才能觉察得到。希望天下的父母对自己的行为多做自我觉察,看看自己都把潜意识里的什么被压制的意识投射给了我们的孩子,这是一个值得学习的过程。其实当父母,本来就是一个疗愈自己的过程,我们对待小孩的态度,就是对待我们自己内在小孩的态度,小孩自信了,反而促进我们也更加自信了。
4、付出感太重的父母
有些父母经常跟小孩说,我为了你付出了多少精神,时间,金钱,精力,你要如何如何努力,学习,回报父母等等,反复提醒,像唱片机一样……天下没有不喜欢自己父母的小孩,每个小孩都喜欢回报父母,假如父母经常说上面的话,就会把小孩本来要回报的事,变成了是父母要求做的事,他就会反感父母,你叫我做什么,我就偏不做什么,反复提醒,就是偷偷地把本来属于孩子自己内动力的东西,变成父母外驱力要求的东西。天下没有不好的儿女,只有不会说话的父母。
共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