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温暖“问题生”
2019-05-17 23:00:59
松果小编
【问题呈现】
小婧,女,14岁。父亲长年在外地包工程,只有每年春节才回家几天,与她的交流很少。母亲没有工作,在家照顾她和5岁的妹妹。小婧在学校里,上课基本听不进去,时常呼呼大睡,有时照镜子,抹口红,作业也不写,让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很苦恼。她的书包和课桌里,每天都装满小食品,而且,食品袋等垃圾就地乱扔。每天放学,值日生都要从她那里扫出一大堆垃圾,有时还要清理洒了一地的饮料,同学对她很有意见。她还经常迟到,旷课。在家里,她和妹妹争零食,和母亲冷战。课外,她每月都要花两三千元的辅导费去补习,但不见效果。母亲一说起她不是发愁,就是生气。班主任老师和她母亲谈,她就不回家;他父亲回来时,老师与她的父亲谈话,她和父亲几天都不说话。
【解决过程】
1.了解真实情况
观察 小婧是从别的学校转过来的。为了帮助小婧,我作为心理老师决定先通过观察来初步了解她。在一周时间里,老师在班里坐班,与她成为前后座,观察她课上课下的行为表现:课上打盹,上课老师多次提醒无效;没等下课,把头埋下去,将小食品塞进嘴里;刚下课,急忙溜出教室,书桌内一篇凌乱;课下,在走廊内与个别淘气男孩瞪眼斗气……
通过对她的观察,了解了她的行为表现,老师找她谈话,像唠家常,询问她的学习、生活情况,聊对家人、朋友、老师的看法,谈对未来的打算。在平等、放松的对话环境下,谈话进行得很顺利。
2.分析心理问题
仔细地分析小婧的问题,其实包含多种心理障碍:自卑心理,学习成绩差,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压抑心理,对自己和生活的境况不满,又无力解决,苦恼烦躁,悲观消极;逆反心理,反感,抵制,对抗家长、老师的批评;偏执心理,反正自己就这样了,得过且过吧。
3.帮助查找原因
小婧的问题,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主观上,没有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差,意志力薄弱,怕吃苦。客观上,他的父亲以打理生意为由,对孩子只满足物质要求,缺少情感交流;母亲动辄责怪、打骂,缺少耐心,缺乏对孩子爱的教育;加上有不良行为同伴的影响,小婧的问题就日益严重了。
4.温暖孩子心灵
像小婧这样看起来毛病很多、心理问题严重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心灵的温暖,师长的肯定,父母的鼓励。因此,老师找机会帮她整理书桌,送给她笔记本;她来不及吃早餐时,老师给她买来面包、牛奶;发现她咳嗽,给她倒热水,添衣服;课间多与她交谈关于女孩子衣着打扮、关于养花种草、关于与同学相处等话题。时间久了,老师在孩子心目中便成了和蔼可亲的长者,亲密无间的朋友。
此外,老师还进行家访,跟孩子的父母进行沟通,跟他们讲明孩子的状况和需求,让他们意识到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的重要性。在老师的努力和帮助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意识有了新的认识,逐渐改变了以往的教育方式。父母耐心跟孩子沟通,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给予她家的温暖。
5.帮助建立自信
老师通过近距离接触小婧,发现她有善良、细心的一面,于是就把一盆肉质植物交给了她,让她帮着照料。她一开始有点吃惊,很快就现出喜悦的神情。此后,老师就常常安排她帮着班里做一些物品整理、材料誊抄等工作。每次安排老师都细细地规划,让她限时完成,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她。有时,还会给她发个小奖状,写上鼓励的话。
【取得效果】
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帮助下,小婧性格变得开朗了,思想积极上进了,懂得遵守纪律了,行为越来越理性自制了,做事有计划了,会主动和同学建立友好关系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她还信心满满地告诉老师,她将来要学声乐艺术,毕业后做一名幼儿教师。
【小结】对“问题生”的转化工作是艰巨的,教师的爱心是工作的前提和与学生沟通的桥梁,科学的方法、得力的措施以及家校联合是达成目标的重要途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