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好比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照见真实的自己。那面镜子或是扭曲的,或是普普通通,能真实反映外部世界。但在日常交往时,透过那面镜子我们所见的大都是自己愿意看到的;我们宁愿把所见的一切都理想化,对于事物的真貌其实我们并未看到……
如果仔细观察生活,仔细观察与他人的交往,我们发现生活实际是一个心生隔膜的过程。我们并非真正关心彼此,尽管这两个字常被挂在嘴边。只有交往让我们心生感激、给我们提供庇护、令我们舒适满意,我们才承认与某人有交情,一旦感觉不安或不舒服,交往便立刻中断。换句话说,只有感觉满意,交往才可能继续。这话听上去也许并不入耳,但如果仔细观察生活,你会发现事实本就如此……
如果深入观察生活和人们之间的交往,我们会看到生活其实是个建构对抗的过程,这种对抗好比一堵墙,我们隔墙相望。不管这堵墙是筑在心里,还是实际存在,是因经济纠纷而起,还是因民族隔阂而建,我们都固执地守着这堵墙并藏身其后。如果我们身在墙后彼此分离,相互间自然不会发生联系……
世界如此混乱,我们都经历了太多的忧伤、痛苦、战争、毁灭、苦难,所以都想逃到安全的地方,久而久之,就逃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与人交往实际是与他们日渐疏远的过程,由这种关系构筑的世界显然也是人心阻隔的。“一个人被孤立于人群之外,他把渴求温暖的手伸过墙头……”,这样的景象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在上演。
的确,只有在交往中,才能逐渐发现我是什么,不是吗?交往是一面镜子,从中可照见真实的自己。但是,由于我们对真我性情大都不太喜欢,便开始借鉴自己在实际交往中所觉察到的,积极或消极地约束自己。也就是说,对于交往中表现出的某些自认为不好的倾向,我们会设法改变。
想改变,就说明我们已经认同了某种模式。这种模式一旦在心中确立,自己究竟是谁便很难认清。因为如果作了自我规划,告诉自己应成为什么样的人,该不该成为那样的人订立了参照标准——我们就无法真正了解交往中的自己。了解这点真的很重要,我认为这也是大部分人都糊涂的地方。其实,在交往的特定时刻,我们并不在乎自己是谁。如果只关心自我提高,我们就不可能真正了解自己。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