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到底该不该一哭就抱”—你给孩子的爱他能收到吗?

2019-05-09 09:23:13 松果小编

曾奇峰老师说:不管妈妈还是老师,60分足够好的妈妈足矣。60分的妈妈给孩子提供的是一个抱持性环境,可以让孩子体验到危险的恐惧但背后永远有妈妈安全的港湾,我也一直在摸索,努力做一个60分妈妈。我不是专家,只是一个普通妈妈,也算一个爱学习的妈妈,孕期学完了胎儿每个月的生长发育情况、营养要求等等,孩子出生后,开始自学婴儿及儿童的生长发育及心理特征。最近系统学习了心理学相关知识,主要还是亲子教育以及精神分析方面的知识。希望我的文字里能给大家些许的帮助。今天,在育儿群里有几个妈妈在聊关于两三个月的孩子只能抱着睡这个话题,讨论的非常激烈,其实这样的讨论每天都在将近500人的群里重复上演着,有的妈妈应该会去反思,而有的妈妈依旧执着自己的“经验”和“建议”。下面是今天这个话题比较典型代表发言的截图:说实话,之前我一直犹豫开不开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我认为现在的妈妈应该都非常爱学习,一些起码的信息,经验应该是很丰富的,如上图所示,孩子哭了该不该抱,断奶该不该隔离和抹各种刺激物......我再重复一遍可能只是徒劳;另一方面,可能很多新手爸妈还没有接触这些知识,但是我写出来他们还是未必能接受。但是当今天我再次看见这么多人还在做这样一些伤害自己孩子却不自知的时候,我还是有点愤怒的,这种愤怒也可能是我对当时自己的一种投射,重点还是希望大家多了解一些育儿知识,毕竟我是一个热爱人类、热爱大自然、希望社会和谐的人,我希望孩子们都能在有爱的环境里健康快乐的成长。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是决定国家实力最本质的东西,所以养育人是国家大事,每一个人都是从完全无助的过程到长大成人的”,她还一直在呼吁国家给母亲三年的抚养期,可是如果每个孩子的妈妈都是在看着还不是陪伴中抚养孩子,那要那么长的假期又有何用呢?  类似的文字也许很多人看了很多遍,但是可能并没有真正理解一些专家和学者的意思,“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希望可以用详细而不繁琐的话说清楚这件事。下面先来说说这个问题:新生儿要不要一哭就抱?说到这里,有很多叔叔阿姨、舅舅舅妈吗、伯伯婶婶、哥哥嫂嫂一下子就都冒出来了,因为我的孩子小时候我也经历过这些事,他们一定会义正言辞的教育我说:“别一哭就抱,抱着抱着你就放不下了,你让她哭,别理她,哭累了就不哭了,以后你也就轻松了。”这话有没有很耳熟,刚出生的宝爸宝妈们一定听的耳朵都要磨出茧子了吧,哈哈,而且很容易照做,因为这种轮番式轰炸让你道德上受到约束,你不照办会有人紧接着来一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以后你就等着受罪吧!”巴拉巴拉。好在我自己带孩子,母乳喂养让我分泌了更多的泌乳素,帮助我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宝宝身上,这也促使我随时都满足她的要求,所以,我并没有听他们的让孩子一直哭不管他,但是这里还是要普及,武志红老师的专题讲座里曾说过:“未满3个月的孩子,请尽量在7秒内回应他的需求,如果没有回应,就会对孩子造成创伤。”一个孩子刚刚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是非常恐惧、孤单、脆弱的,他唯一熟悉的只有妈妈,如果在他出生后他哭闹你不回应,这个孩子就会绝望,也许之后真的跟亲戚们说的那样不会哭了,你以为是起效了,换位思考一下,妈妈这样对你,你是什么样一个感觉?还有人说那么小的孩子知道什么,懂什么?孩子在孕期就会跟妈妈有心灵感应了,如果这个时间你认真感受,会感受到孩子,他也会感受到你,出生后你抱着他,你就会跟孩子联结到一起,你还会说刚出生没关系吗?研究证明,妈妈跟孩子的联结越早,对孩子的影响越大,所以,新生儿应不应该任由其哭而不管呢?显然是不对的,3个月前跟孩子的交流不应只做到抱着,还有抚摸、眼神目光的交流,这些爱的联结都会对孩子的一生有很大的帮助。还有的妈妈提出了异议,说两三个月的孩子看不见妈妈的脸,这个结论我想应该是她看了某些书断章取义下来的结果,婴儿出生是能看见的距离是10cm-20cm,妈妈抱着婴儿交流在这个距离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就是如下图这样的对视:如果你刚好怀孕了、马上就有宝宝了或者孩子还比较小,正好看见了这篇文章,一定要多试一下这个方法,经常这样做,孩子知道妈妈在,妈妈给了她回应,他会觉得自己很安全,过一阵就不会再有这些要求了,如果一直这样,那妈妈就要反思一下自己,你真的用心的做到这些互动了吗?再就是这样做孩子长大后不会躲闪别人的目光,可以正常的跟人目光交流和对视,缺少这个互动的孩子,在这方面就会差一些,如果上述这些你一次都做不到,孩子会留下巨大的创伤,这种创伤可能不会显现到外面,内化的创伤会跟随孩子一辈子,而弥补这个创伤显然是非常费力的。关于养育新生儿这件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方法,但是我认为最关键的是爱和联结,没有联结的爱对双方都是负担,你很累的操心,孩子却接收不到,明白了这些,妈妈们可以试着去做一做一些平等的互动,大一点的孩子也可以试着上面的方法,跟孩子平等的交流,他们能够接收到的,你们的关系也会进一步升华。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