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被母亲点火烧伤,醒来后第一件事——找妈妈。

2019-04-16 18:58:40 松果小编

1.分离的高昂代价——“我们以失去来开始人生。” 从胎儿到婴儿再到儿童,我们逐渐长大为一个成人。这个长大的过程,也是逐渐离开父母的过程。我们从嗷嗷待哺,什么都需要依靠妈妈和爸爸来喂养、照顾,从一个依附于父母及养育者的状态,长成独立的个体。自身的独立与依附比较起来,我们越是独立了,也慢慢丧失了与依附感相关的感觉。从对全能满足的追求,到对父母、养育者亲近的渴望,再到投入世界去创造自身的价值、感受世间的悲喜、克服路途中的坎坷。分离的高昂代价,大概是我们再也回不去曾经,放弃那些必须放弃的依恋感,独自去建构自己的世界,孤独且悲伤。接受悲伤,依旧热情的继续生活,这大概是我们自己给到自己最为珍贵的礼物。 文本经典节选: 一个小男孩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既害怕又痛苦不堪。他瘦小的身体有超过40%的面积被烧伤。有人在他全身浇上了酒精,接着惨无人道地在他身上点火。 他呼喊他的母亲。 他的母亲就是在他身上点火的人。 平常的分离或许虽说来得孤独,倒也有空间给到自己。这个小男孩都已经被自己的母亲点火烧伤成这样,依旧还渴望着他的母亲。很多时候,这更为悲哀。在早年关系中越是存在创伤的孩子,成年后越是难以和父母在心理上完成分离。那些在旁人看来刺痛的、不可思议及无法理解的,孩子们会选择谅解。这些爱,不知道要如何安放。何其卑微,又何其伟大。看清真实,放下对“好妈妈”的期待,比想象中困难得多。所以长大后,孩子们开始期待他人来满足自己。不管是在工作中、亲密关系中、亲子关系中... 曾经的缺失,曾经对妈妈的渴望在那,未曾得到满足,不愿放弃妈妈,故而为难自己。哪怕已经离开“儿时”很长的距离,但是还保持着那颗赤子之心,保持孩子的模样等待着妈妈改变。可是,这是不可能的,妈妈不可能改变,孩子也不可能等到她。这也是成长必须面对的丧失,看清楚后的疼痛,亦是代价。 2.终极联系——“因为曾经拥有” 所谓终极联系,在于水乳交融、无界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般的无间感受。这种感受常见在恋人、圣人、疯子、嗜毒者、与婴儿那。确实,曾经我们和母亲正是以脐带连接为一体的关系共生着。当我们已然出生,从身体层面来说,这种“出生”显而易见。出生,也意味着我们在子宫中发育成熟,可以诞生于世,而后逐渐发展自身的自主性、个体性。当心理层面不愿分离,也就意味着放弃长大,在成年人的躯体中,住着儿时的自己,依旧缠绵怀念于母亲的怀抱。 文本经典节选: 30岁的C太太既富魅力又具有小孩子的稚气,到二十岁为止,她都和母亲睡同一张床。然后她嫁给一个既宽厚又带有女子气的男人。C太太住在她母亲家楼上的公寓里。她母亲打理她的所有家务,并且基本支配着她的生活。她要是考虑搬到一个更舒适的地方住,就肯定会生病。C太太患有共生精神病,她与那些患有共生精神变态的孩子不同,她成长的重要阶段都相当正常。然而,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她的行为就像是共生体中的一方,而她也无意识地视自己为共生体中的一方。她也无意识地害怕,如果她们这对共生体被拆散,她和母亲都将没法继续活下去。 因为曾经和母亲为一体,而今虽然她们的身体早已分开,但是那种合为一体的感觉过于迷人,C太太不愿和母亲分开。以至于在心理上她们依旧保持着“共生状态”。一旦某些情况危及到“共生”,C太太便陷入焦虑、或是身体疾病中。在此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一开始我们的身体和母亲为一体状态,故而在面临有可能分开的情境时,心理上本就从未分开的C太太,虽然已经30岁,但是她的反应依旧如婴儿般,用身体去呈现自己的不适应,而非成人化的反应(言语层面)。 C太太在此出现的身体疾病,无异于是真实的,并关联着内心。她的身体更像是一个发射器,回归到更为原始的“终极联系”上,维持“妈妈和我是一体”。心和身,怎么可能分开计算呢?换句话说,C太太的疾病反应,作为“妈妈的一体”反应着。无法完成分离,幸福时一起幸福,痛苦时一起痛苦。美妙吗?只是遗憾,这其中没有自己,只有一个混合体。 3.独立——“想长大却又想继续做胚芽” 当我们想长大时,环境、养育者、父母、让我们感到足够的安全,我们便敢于去探索世界。当我们害怕了,我们折回身看到让我们感到安全的亲人还在那里时,我们的害怕随之慢慢缓解也不至于让孩子时的自己内心崩溃。这样说起来,那些故意逗孩子,将孩子放在一个陌生环境中,随后父母、养育者藏起来的恶作剧的性质就显得有些恶劣了。不只是孩子会想要长大又想继续做胚芽被保护;父母们在此既想要孩子独立,同时又希望孩子离不开他们。毕竟每个父母,曾经也都是孩子。 文本经典节选: 因此,我们心中对母亲和自我的意象是一分为二的。 有一个全善的自我——我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 还有一个全恶的自我——我是一个坏到骨子里的人。 有一个全善的母亲——我需要的东西她都能给我。 还有一个全恶的母亲——我需要的东西她都不给我。 有些成年的男人和女人一直相信这一点。他们毕生都在进行着某种形式的分裂。分裂也可能是由父母造成的;他们选择让一个儿子做该隐,另一个做亚伯。(见于《圣经.旧约》,亚当和夏娃的儿子。该隐种地,亚伯牧羊。耶和华看重亚伯的供品,却不看重该隐的供品,该隐因嫉妒杀死了弟弟亚伯。) 要追究起来,父母对我们的态度影响着我们对自己的态度,当父母喜爱自己我时,我觉得我是可爱的人儿,当父母讨厌我时,我不待见自己,甚至自虐以配合父母。我们或认同他们喜爱我,或认同他们讨厌我,或是不认同他们眼中的我...我们目前对自己的形容、评价,基于曾经父母对我们的评价。亚当对待该隐和亚伯的态度,其实是将他自己的内心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投射在亚当身上,一部分投射在该隐身上。亚当是可爱的,该隐是不够可爱。而亚当的这些分裂的分类,又从哪里来呢?当然有人传给他。 从东方传统来说,更加清晰明了些。族谱上记录着你的祖辈各自什么职业、姓名、年纪。还有长辈给你讲述祖先的故事。当然,女性在这方面相对比较零碎一些,女性的名字不能进族谱,在婚后将被写在丈夫的名字后。这些历史的记录、祖先的故事、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变化、与亲人的关系、重大事件的影响...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印记。这一个个印记,锚定了“我是谁”。透过已知的线索,找到形成“我是谁”的关键,便能清晰自己的无意识中“种着”什么影响。 笔者:宋杨 (本文图片引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立刻删除) -=宋杨=- 线下心理研习中心创始人 动力性团体带领者 二级心理咨询师 主修方向:拉康、经典精神分析 擅长领域: 抑郁、成瘾、人际关系、儿童和青少年成长困扰、个人成长、性倒错 个人分析及督导经历: 接受个人分析已4年半--持续中(目前每周三次) 动力性团体体验持续中(已两年半、每周一次) 团体督导(卢林、朱晓薇、薛伟、曾奇峰)及同辈小组督导 学习课程梗概(从始至今): 曾奇峰精神分析网络课程、曾奇峰精神分析技术课程、曾奇峰精神分析释梦。曾奇峰网络团体督导。费小懿欧文亚隆团体课程、苍岩家庭系统排列、丛中“爱情、婚姻、性”中高级精神分析。LGBT工作坊、魏广东中高阶沙盘治疗、心里程舞动治疗、严和来“与儿童相遇”精神分析课程、严何来精神分析网络课程、李孟潮荣格精神分析课程、卢梭青少年儿童精神分析课程、徐钧首届自体心理学实践两阶课程、薛伟比昂精神分析课程、武汉中法精神分析培训项目、北京回龙观中法精神分析培训项目(主题:儿童的发展及主体的建构、儿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分析病理学、精神分析基础及其在不同文化间激荡)、Zvika舞动治疗课程、心里程中法精神分析培训项目、李新雨拉康精神分析研讨班、迭戈释梦精神分析课程、迭戈回归弗洛伊德30讲、施琪嘉精神分析课程、薛伟世间三问20讲、薛伟、邹政父母微课20讲,薛伟团体督导40讲、薛伟邹政:性、爱情、欲望三重奏电影十讲。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