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语
施凡
2020-03-12 13:07:00
松果小编
讀罷老子不閱哲, 世界原理皆可得。
身不出門知宇宙 ,不窺窗外曉銀河。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老子》就象是一口千年不枯的井,里面有取之不尽的营养,需要的时候,放下桶,便唾手可得。”
序
一.老子简传
老子,也叫李耳、老聃,春秋时期楚国人,与孔子同时代,但长于孔子,孔子曾向老子问过有关礼制的问题,所以,老子也可以看作是孔子的师尊,其思想与孔子相左。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世界文明的智慧大师;而孔子是儒家的鼻祖,道德大师。
老子一出生,他的长相就跟其它的孩子有所不同,前额宽阔,耳垂很大,于是他父亲干脆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李耳。另外,有人说老子的前额宽大是吉兆,里面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将来肯定不得了,这话果然应验了。
老子从小就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年幼的时候在当地就小有名气,被誉为神童,长大后为了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只身一人来到了东周的都城洛阳,当时,洛阳是东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凭借着他的才学,老子当上了东周图书馆的馆长,于是,他如鱼得水,在这里吸取了无尽的知识和营养。他看书的方式跟别人不大一样,看完后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于是,他的学问又有了很大的长进,成为了当时知名的学问家,有很多人不远千里来向他求教,其中就有孔子。
有一天,孔子来了,向老子请教有关礼制的问题,孔子举了很多古代圣贤的例子,如尧、舜、禹和周公等,老子听完,微微一笑,说:“孔丘啊,你也一大把年纪了,你刚才提到的那些古代圣贤,早就过去了,再说这些人还有什么用那,人要适时而变,相机而动,要根据周围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和改变自己,要是一味地效仿这些古代圣贤,遵循守旧,那么,就不会有很大的发展,君子也好,大丈夫也好,要有一种适应能力,遇到机遇就好好干一番,遇不到机遇,也要活得逍遥自在些”。孔子一听,大受感动,认为老子说的太对了,心想:“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些,看他想的多透彻,多深远,看来我呀,不如他呀”。孔子出来后,他的弟子就问孔子:“你这么长时间才出来,感觉怎么样?这老子是不是象传说中的那样有学问?”孔子回答说:“我们都知道鸟会飞,鱼会游,动物会跑,知道用网、钓饵和弓箭这些东西去捉住这些东西,但是,老子就象是出神入化的“云中龙”,他的智慧和才学不是你我所能了解的,太深了,深不见底,知识广博,见解深刻,我们都不如他呀”。可见孔子对于老子的评价有多高。
过了几年,东周渐渐衰微,还爆发了内战,老子一想,在洛阳是呆不下去了,想去秦国安度晚年,但是,要去秦国,必须途经涵古关,于是老子就骑着一匹青牛来到涵古关外,守关的守将叫尹喜,在城门口恭恭敬敬地迎候着老子,老子很奇怪,对尹喜说“你怎么知道我要来?”,尹喜回答说:“老先生,今日早上,我登上城楼东望,发现东面有一团紫气,缓缓而至,就知道,肯定有圣人要来,所以,我就在这里等着,因为,只有圣人来了才有这种云气,没想到,把您给盼来了,你就是圣人啊,所以,我在这里恭候着你那”。有个词叫做“紫气东来”,你是从这来的。老子一听,心里很高兴,说:“你过誉了,我不是什么圣人,麻烦你开关落锁让我过去吧”。尹喜回答说:“那可不行,你是圣人,好不容易来此,不能就这么走了,我有个小小的要求,您能不能在我家里小住几日,我知道您学问广博,见识深远,您能不能给我留点东西,把您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对于这个社会的认识,对于周围的感触等等,写成一本书,一则留下我来拜读,作为一个纪念,二则可以让天下的百姓都受到您的教诲,不知道你能不能答应我这个小小的要求?”老子一听,心里不想写,可是现在,想过这关,要是不写,这位一不高兴,说不定就不会让自己过去,那可怎么办?经过考虑,一想,把自己的东西写下来,流传后世,也是一件好事,对后人会有一些帮助和启迪,于是,老子此刻感到有一种遇到知音的感觉,于是就答应了这件事。这一写就不是一两天,连续写了好几个月,要问他写了些什么,那就是著名的《道德经》,它分为道经和德经,共81章,前37章是道经,后44章是德经。此道德非孔子所说的伦理方面的道德,而是自然的道于落实到人生的德,合二为一,称为道德。
尹喜看了这本《道德经》就喜欢上了,爱不释手,就跟老子讲:“读了您的这篇大作,我都不想当官了,我打算跟你一起走”,老子微微一笑,就同意了,所以,有人传说尹喜跟老子走了,也有人说他后来辞官不作了,还有人说在西域某个地方看到过他们俩,都活了很大的岁数。总之,自从老子骑青牛出关起,就杳无音信,据说,老子,隐居西域民间了,活了160岁。
还有更离奇的传说,说老子后来修道成仙了,被称为“太上老君”,而且他骑的这匹青牛也成了仙,后来这青牛成了神仙、道士们的专用坐骑,西游记里有许多道士、神仙的坐骑变成妖精,下凡人间,最后被收的时候,大多变成牛精、青牛等,相传就是老子出关时骑的那头牛,当然,这只是一种美好的传说而已。
二.《老子》概述:
《老子》也称《道德经》,虽然全篇总和只有五千多字,但其中却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可谓“少则多”。它是最早传遍世界各地的奇书,早在1350年前的唐玄宗时代,《老子》一书就开始海外发行,迄今为止,《老子》也是海外翻印本最多的中国典籍,在德国几乎每家必备《老子》,据说有人在爱因斯坦家里还发现了一本《老子》,有美国学者说《老子》是21世纪的世界指导原理,《老子》在世界上的知名度超过了《圣经》。
《老子》,内容丰富,含宇宙学、养生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军事学、政治学、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等。它为儒、法、兵等各家提供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基础,成为了中华文化之根,被尊为国学经典。老子与黄帝齐名,他们的思想统称为黄老哲学,可以说,黄帝是中国政治界的代表,而老子,是中国学术界的代表,黄老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无为而治”,“无为”不是说什么也不做,这是世人的一个误解,它的意思是说:“不强作,不妄为,顺任自然而为”。“无为而无所不为”,意思是作为管理层,不要亲自去做太多的事情,应该让各个阶层、集团的人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充分信任他们,给他们自由发挥的自主权,这才是上策,才能顺利地把事情搞定;另一层意思是,国家政府不要对社会插手干预的太多,也不要强加意志于人民,让社会自行去进行调节,自然而然地发展(如市场经济),则事自然顺,国自然泰,民自然安。
(一).《老子》的创作动机
消解世间的纷争,减弱占有的欲望,实现“无为而治”。
老子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末期,当时的社会状况是周天子失去了权威,各个诸侯国间,国内的统治阶级内部,你争我夺,占有的欲望无限膨胀,搞的社会混乱不堪,百姓民不聊生。《老子》的写作目的是提醒统治阶级,要放弃纷争,减少欲望,给百姓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
它以道喻人,以道比政,主张:统治阶级和百姓都应该效法道的自然无为、虚无恬静、柔弱不争的品质,提醒统治阶级不要强作妄为、强政暴政,要少发布政令,减少争权夺利的欲望,以顺应自然、顺应民意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则自然国泰民安,政权也得以保障。
老子讲:“无为而治“,治从宏观方面来说就是国家和谐稳定的意思,从微观上来说,就是身心泰康的意思。无为刚才已经说过就是顺应自然而为。我们实行过计划经济,可以称之为“有为经济”,政府事无巨细,样样都管,记得当时连理发店和菜市场等都是国营的,造成很多弊病,铁饭碗,懒惰,经济发展不起来;现在我们搞的是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老子讲的:“无为而治”的治理方式,就是有一支看不见的手在背后运作,有很多东西都可以放给市场,让它来运作,这支手就是市场规律,也可以说是市场运作之道,不需要政府的太多的行政干预和指导,遵循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让市场运作之道自己去调节,社会产品自然丰富,经济才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即使政府的宏观调控也应是有限的,现在我们讲大社会,小政府,其实也是在向这个方向努力,经济如此,其它方面如企业管理等,也可仿效它,实现真正的“无为而治”,所以,老子的智慧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二).《老子》的核心思想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此道非儒家的伦理之道,而是是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指的是自然之道,它是不能为人所感知的,很难用语词来表达的,绝对的,永恒的事物和规律。她无形无象,无所不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她”“创生”了天地万物,是宇宙的本原,万物的本根。
老子主张人应回归本初,顺应自然,保持虚静,方可体道,则可以“无为而无所不为”了;追求自然无为,虚静的生活境界;提出“柔弱不争”“无为而治”的处世方略,让一切都按照它本来的状况去发展,而不去人为地加以干涉;让人们放弃争名夺利的欲望,谦退无争,则社会自然和谐。可见,老子提出了跟传统的礼文化完全不同的一种新的宇宙观和人生态度。
老子认为这个道是宇宙的本原,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形成和发展都是道的转化和生成,它就象是天地一样永远不停息地运动,体现为一种自然的和社会的规律。
老子第一次提出了他独创的专有的哲学名词:道,基本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含义:
1.实存的道
道是指宇宙中客观存在的绝对的、永恒的物质和能量。
天地万物都不是绝对的、永恒的,因为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有阴有阳,有形有象,有边有界、有生有灭,是有形的实体。
而道则不然,它无阴无阳(更确切地说是含有阴阳,但阴阳呈中和的状态,故显不出阴和阳来),无形无象,无边无际,无处不在,无生无灭,所以它具有绝对性和永恒性的特征。
道是宇宙中客观存在的绝对的永恒的具有无限生发潜力的物质和能量,因其无形无象,无法被人感知,故老子称它为无,但它又不是绝对的无,其中有物质存在,可创生万物,故老子又称其为有,无中含有无限的生机,含有无限个“有”,这个有是天地万物的本根,这一论点,打破了天是老大的神造论,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哲学的思想特征。
所以,有和无只是道的两种别称或不同的叫法而已。道超越了一般物质的特性,且是唯一的,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故它具有超越性。道在没有落实到现象界的是时候,是呈隐藏状态的,且它又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不分阴阳两极的,故也称其为无极大道。
大道是型而上的,是不能被人所感知的,但的确是客观存在的,最早什么都没有,就有道,是道创生了天地万物。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不同类型的矛盾体),三生万物”。
道只能去体悟,却很难用言词来表达它,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能言说的道就不是那个永恒的大道了。既然,道是不能进行准确定义的,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道那?那是因为,《老子》虽然没有明确地说出道是什么,但是,这五千言是一种启示性的语言,引导你去接近道,犹如他搭了一座桥,让你过到彼岸,彼岸到底是什么样子,只有你过了桥以后,自己去体悟了。
综上所述,永恒的道是宇宙的本始,万物的本根,他创生了万物,并内涵于万物中,继续作用于万物,使万物表现出不同的运动规律和属性。
此道既为实存的道。
2.规律性的道
道是指作用于事物背后的、内隐的永恒不变的运动、变化规律。
大道内涵于万物,并继续作用于万物,使得万物也按照道的运动规律而发展变化,这个内涵于事物中的道称为规律性的道,它也是型而上的,是无法被人所感知的,只能通过具体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来间接地推知作用于其后的、隐藏在背后的这个规律性的道。这个规律性的道作用于事物使得事物表现出不同的、永恒不变的、可被发现和利用的运动变化规律。
万物的背后都有一个看不见的道在操作,使得事物按照道的规律来运动变化。如木偶戏,你只能看到木偶人物在那里表演,而实际上是有人用手在上面操作它,木偶的表演可以看作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而那只操纵它的看不见的手可以看作是内涵于事物中的规律性的道。再比如,市场规律,价值规律等,都是有一支无形的,看不见的“手”在幕后操作,这些都是规律性的道。
虽然我们看不见这个规律性的道,但我们可以发现事物外显的运动变化规律,这个规律与道规是同步的,一致的,所以我们可以间接地推测规律性的道的运作规律。
就犹如我们看不见人的心理活动,但是可以通过他表现出来的行为来间接地推测他的心理活动,心理测量的原理就基于此。
规律性的道具有恒常性和隐藏性两种特性:
恒常性是指道作用于事物上的运作规律是恒常不变的,使得事物严格按照这个规律运行,如春夏秋冬四季循环这个规律是不变的,不可能变成春冬秋夏。
隐藏性是指规律性的道一般都是隐藏的,不显露在外的,需要人们去探索发现事物所表现在外的运作规律,来间接地推知这个规律。
心理学上说,人不仅能认识事物的表象,而且能认识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规律,并利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行动,人类的认识过程就是探索发现事物的运作规律的过程。
《老子》里说的“天之道”指的是大自然的运作规律;“人之道”是指的是人类社会的运作规律。
老子经过对万事万物长时间的细致的观察,发现万事万物有着总的一致的运动、变化规律:
对立转化;循环运动。
万物皆在相反的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既事物“对立而生,对立而成”。
其对立的两个方面既相互作用,又相互转化,且这种作用和转化是永无休止的,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对立转化就是指事物发展到了极致,就会向其对立面转化。“物极必反 ,势极必反, 盛极必衰“皆为此意。
我们发现一个生活现象,花开的最旺盛的时候也就该凋谢了;还有,男性的阳刚之气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减少,到了中年后期尤其是老年,更会是变得谦弱、慈爱,接近于女性的体性;而女性的阴柔之气会随着年龄的增加不断地减少,到了中年以后,会呈现出男子气质,变得暴躁、专制。在当今社会,发现,慈父多而慈母少,严母多而严父少,这里就包含有对立转化的规律在其中。
知道了此规律,可使我们未雨绸缪。
另外,在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时,可从其对立面入手,则问题将会迎刃而解。“想要收网,先要张开它;想要废除它,先要兴旺它;想要得到它,先要给与它”。
有的时候,要间接地、迂回地甚至走相反的路,才能达到目标。
钓鱼是雅事,但必须使用鱼爱吃的钓饵,有所付出,鱼才会上钩。
农民先要播种,灌溉,施肥,作出一定的投入,秋天才能有所收获,这就是 “将欲取之,必故与之”的道理。
老子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的方法,那就是负性的思维方法。人们一般习惯于从事物的正面去思考问题,而老子他提倡应该从另外的(负面,对立面)去思考问题,去观察正面,同时还要重视对立面的作用,有时,这个对立面的作用要大于正面的作用。
循环运动就是事物发展到了极致,除了会向其对立面转化外,同时也会向其初始的状态复归。当复归到其初始状态后,又会重新开始发展,但有所更新,事物就是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再始更新中不断地前进和发展的。
人类也遵循这种规律。故,老子希望人的心性都应当回归到本初的状态,既自然的如赤子、婴儿的般的状态,他认为,赤子、婴儿处于最淳朴、质真、最有生命力的虚静的状态,其体性最似于道。
但是,人从婴儿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智慧和知识的增加,社会的习染,使得人的心性离道越来越远,“离经叛道”“背道而驰”。老子看到了这一点,他才要让人们的心性回归到“人之初”的淳朴状态,去掉被社会所熏染的那些本不该有的东西,回到大道的“身边”,这也符合大道循环运行的规律。
有人说老子的思想是愚民政策,“他让我们回归到幼儿时代,做个天真无知的人,这怎么可以那?”。其实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老子不是让百姓愚笨、愚蠢,而是让百姓回归到人之初的那种淳朴、质真的状态,去除巧、诈的智慧。故,老子非愚民而是在爱民。
另外,愚民政策的词义是指统治阶级故意让百姓愚昧无知,从而达到巩固其统治的目,他们愚百姓而从不愚自己。但是,老子就不一样了,老子讲,不管别人怎么聪明,我首先要作个“愚人”,这跟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
3.作为人生准则的道
代表人生方面的道,称为德,它可以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
型而上的道落实在具体的事物上,使得事物表现出不同的本质属性,称为德,如石头的特性是坚硬的,而水的特性是柔软的等。这个德是显现在外的,是能被我们感知、效法和评价的。具有非恒常性的特点,可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是个变量,故此德是型而下的德。
德的“性格”同于道,是以道为转移的,德是道体现在人和事物上的具体的特性,可见可闻,它是道的作用和显现。
德的主要特征是外显性和非恒常性:
外显性是指事物的属性(德)是显露在外的,可以被人体会和观察到,如甘蔗是甜的,外表是一节一节的等。
非恒常性是指事物的属性(德)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如南方的蔬菜种在北方,它的特性可能会发生改变,食用起来味道可能就会不一样;人的性格也会随着年龄和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当道下到人生层面,体现在人身上,使人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可称为人生之德,老子把人生之德又分为上德和下德,
上德的人老子称他们为圣人。(此圣人非孔子言说之圣人,亦非指神仙,是特指体道、有道的人)。
下德的人有意求德,强做妄为,居功彰显,故不算有德。
我们可以假设,由遗传基因决定的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就是人生方面的德。因为对人生方面的德的解释是:“道下到人间,作用于人类,使人类呈现出不同的特性、属性,乃为德”。那么这些不同的特性、属性不就是人类个体不同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吗?所谓,“道下到人间。。。。。。”,就是得到父母的遗传信息,呈现出父母的特征、特性而已。
如果只谈道而不谈德,那么这个道的就是一个虚空的概念。《老子》文中出现的跟人生有关的道,指的应是德,五千字中,出现代表德的“道”的字数要高于表示型而上的道的字数,说明他谈道的真正目的是要宣德,是要解决人类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从38章开始,出现的道字基本上都代表了德,而且多数是跟人生有关的德。
故,道是宇宙中客观存在的物质和能量;道是隐藏于事物背后的永恒不变的运动规律;道是人类的行为准则。
道和德的“体性”相同,主要为:
“自然无为、虚无恬静、柔弱不争” 。
“自然无为”:
老子说:“道法自然”,意思是说,道的法则(体性)就是自然。
道没有“生育和抚养”万物的计划,也非有意或依靠外界的力量来生化万物,也不会偏私于某物,而是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创生、运化了万物,这就是道的“自然无为”的“体性”。
在人生层面,上德的人,能够效法道的自然体性,做事顺应内外自然(内自然指的是人自身的生物运作规律,外自然是指的是外界的大自然的运作规律和社会规律),不人为(不加不必要的行为,如有意造作、恪守形式等),不强为,虽自然无为,但却无所不为。
对于治国而言,无为就是希望统治阶层能够顺任自然,顺应民心,辅助人民自然而然地生活、发展而不去强制他们。则可达到“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
十八的世纪的西方,流行着这么一句话:“懒惰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当时正是资本主义刚刚兴起的阶段,政府为了使经济更好地自由发展,很少发布政令,他们主要的工作就是给人民修造一些马路而已。
请不要误解无为这两个字,无为不是指什么事情都不干,虚度年华,碌碌无为,而是说“顺应自然不强为,为所喜为不当为”,是说,事情要做,但应顺应自然规律,顺应众心,不能强作妄为 。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顺应自己的自然),不做或少做“应该”做的事情(有意迎合他人或自己内心里非常不愿意做的事情),此如能作到,便合道了,自己也被“释放”了,这才是老子所说的无为的真正含义。
故,自然无为就是顺其自然,不人为,不强为。
“虚无恬静”:
大道若有若无,若隐若现,虚无恬静。
老子认为,人的本初也是呈虚静状态的。
虚代表两个含义,首先指的是虚空,其次指的是谦虚。
虚空的事物最具生发潜力且作用无穷,如虚空的河谷可以蓄水以滋养万千生物。
上德的人内心虚空无欲,故不会遭至祸患。
谦虚指的是含敛收藏,不表现于外。上德的人具备这种品质。
虚则静,静必虚。虚和静是同时产生的,不可分割的。
上德的人生活上不求有滋有味,但求平平淡淡。
上德的人,他们少思寡欲,与世无争,过着清静、幽闲、自在的生活。他们只充实自己的内心,而不贪求耳目之纵情纵欲,他们没有过高的志向和非分的欲求,更没有巧诈的智慧,一切顺任自然,不人为,不强为,如水中的鱼一样恬静。
静的对立面是动。人有各种欲望,时常会被外界诱惑而“心动”,心动可以变为行动;心常躁动会淹没人的本性,是大患的开端;故,老子说:“静是噪君”,意思是说静是王,可以主宰躁动,的确,静可以制动。
对于统治阶层而言,静的意思是:首先应该不重税相逼,不苛政烦令,减少各类宣传和运动,既不扰民;其次静就是希望统治阶层减少日益膨胀的欲望。
故,虚无恬静是修道蓄德的基本功。
“柔弱不争”
道柔弱无形,但它可以创生、运作万物,且可永恒地存在。可见道的柔弱不是真的柔弱,从它的柔弱中看到了它的强大。
在现象界,最柔且与道的体性最为相似的莫过于水了。
当柔弱的水蓄积到一定的程度,可以冲垮、淹没堤坝和房屋;滴水可以穿石;流水,可以把石头“磨成”光滑的鹅卵石;用利器去砍它,它平安无事。
可见,柔不是真柔,是柔中带韧,是含有“韧”的柔;弱不是真弱,而是在弱中蕴含着强大。
另外,柔弱的事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如当狂风来临的时候,柔弱的柳枝随风摇摆,丝毫没有受到损害,而那些高大、挺拔的大树却被连根拔起;
故,柔韧是最强大的,是最有生命力的,柔韧胜过刚强。
上德的人固守着柔韧。
上德的人能够“归柔守雌”,保持一种柔弱但又有韧性的状态,却能韧无不克。
老子说:“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不是非事事都要走在最前头,所以说,老子就具有一种不争的美德,他就是上德的人。
不争,看上去似乎是一种女性的哲学和智慧,所以有人说,儒家的思想是男性的智慧,而老子的思想则是女性的智慧。常说,男人的任务是征服世界,而女人的任务是征服男人,看似柔弱不争的女性却间接地征服了这个世界。所以,上德的人从来就是为而不争的,而他人却无法与他相争。
不争不是指任何事情都谦让,而是指那些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不现实的,非分的,非原则性的事情,一定要谦让不争,要把个人的利益放在他人之后,达到“无我”的境界。
另外的一个意思是,不争就是要在功遂的时候,及时让位,让给年富力强的人来担当重任,甘居二线,充当辅佐的角色。当然,全身而退更好,去做你喜欢做的事情,为自己活一次。不要学康熙和乾隆,把皇帝作到老。
因为他们不争,所以,天下莫能与之争。
故,道和德的体性是:“自然无为、虚无恬静、柔弱不争”。
道和德是一脉相承的连续关系,他们既有相似又有区别。
其相似是:德来源于道,以道的变化而变化,体性从于道,以道为转移;
其区别是:道是不含丝毫人为因素和杂质的,纯粹的,纯自然的事物;而德则是含有人为的因素在内的,刻意地把不自然“打造”“回复”到自然状态的事物。
简单地说道是本来就是这样的,是未经加工的纯天然的;而德是经过人为加工出的产物,是可变的,故,德的体性只能永远接近于道,而不能等同于道,否则,人类也可以象道一样“长生不老”了,这是不可能的,但有道的上德圣人至少可以延年益寿,这是可以肯定的。希望大家都能得道,做上德的人。
(三).《老子》对世人的贡献
《老子》的思想,有着的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老子所提出的道就是中华文化的根,中国人有很强的根源性意识,可能跟《老子》有关系,因为道是最大、最终的根,这是老子对世人最大的贡献。
1.确立了中华文化之根
《老子》对于中国的哲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他为各家(儒家、法家、兵家等)提供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并成为了中华文化之根。
2.为道学的创立确立了根基
由老子的《道德经》,逐渐发展成为了一门道家学说,简称道学,它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战国时期的庄子。有人说,道家的思想起源很早,轩辕皇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但是,一般人认为第一个确立道家思想的就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庄子则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创立了道家学说,使得道家与儒、法等各家齐名。而且,道家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在实践当中也取得了一些成功。
西汉初年的时候,汉文帝和汉景帝就以道家思想来治国安邦,使得百姓从秦国的苛政当中,得以修养生息,史称“文景之治”。
到了后代,汉武帝继位的时候,任用儒家学者董仲书的“罢除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从这个时候起,儒家学说被后代帝王所采纳,道家学说也成为了非主流的思想,虽然说道家思想没有被皇家采用,但是,在中国古代思想 【未完待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