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用5句话开启来访者的疗愈之路

2020-03-11 18:50:36 松果小编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老子《道德经》  心理咨询的过程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 近年来,随着后现代心理学的兴起,很多原本需要几周甚至几十周才能解决的案例,通过两三次咨询就可以见到很好的效果,更短的则只需要20分钟就可以疗愈。 我师从李勇导师系统学习心理学,在咨询上以后现代技术为主,坚持人本观点,注重心理教练技术运用和焦点解决,致力于研究如何在更短的时间内帮助来访者走上疗愈之路。 在咨询实践中,很多时候你把对方“带上路”,后面的疗愈就会渐次发生,甚至“自动”发生。跟大家分享一个用5句话完成的真实案例。   1   昨天晚上,接完一个线上咨询之后,已经快11点钟了。喝了口水,赶忙捧起去年底新买的《心理学史》。刚看了四五页,微信响了。下意识拿起手机,原来是一位心理学爱好者小番茄(化名)发来一条求助信息。 小番茄:您好,请教您一个问题,在一个人拒绝跟外界寻求帮助,一个人像被困在井中,认知和情绪都堵着的时候,他亲近的人能做些什么呢?如有冒昧,请见谅,谢谢!  我跟小番茄并不相熟,也不了解她的具体情况,只是曾经在一个心理学习群有过极为简短的交流。仅仅是几句话,没有任何具体信息。这种“咨询”其实是很难做的。 当时,我第一个念头是请她预约正式的咨询,这样可以谈得更深入,也能更好地帮到她。 然而,从她礼貌的话语中,我似乎隐约感觉她的急迫。她在为亲近的人着急,希望能够帮助到对方。 过去的心理咨询学习经历告诉我,心理咨询是不能预设立场的,最好的咨询是与来访者共创的,因为每一位来访者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个案也都是具体的、个性化的。只有从来访者的具体问题出发,量身定做,才能帮对方找到最适合的成长方案。 这样看来,不了解对方,就无从下手了,咨询也就无从开始,就像一个大夫没有拿到各种检测报告,就不能开药。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就陷入了僵局,看似很严谨、负责,但是效率较低,往往因为不能解决来访者的燃眉之急、心头病而让对方失望,甚至对心理咨询都失去信心。 怎么办? 一位在三甲医院从医十几年的同学,曾经跟我介绍过医院治疗的方式,对我想清楚上面的问题很有启发。 他告诉我说,临床治疗分为三种:一种是先做各种检查再开处方,这种方式针对性强,一旦拿出处方能迅速起效,但是很可能在检查阶段浪费宝贵的治疗时间。 与此相对的一种方式是,根据医生的经验治疗,尤其是对于某些轻症,先根据经验开一点药吃吃看,如果效果好就继续吃,效果不好就换别的。并且有时候即使检查结果出来了,还是用那些药,所以一些所谓的“全面检查”并不是在每个患者身上都是必要的。这种方式用好了,患者可以少受罪,家庭可以节约开支,更可以节约社会医疗资源。但同时也存在误诊的风险,如果患儿家长不理解,很可能会造成医患纠纷。 于是,还有第三种相对折中的方案,一边做检查一边尝试根据经验用药,这样既可以更快地解决患者痛苦,又可以尽可能避免误诊和医患纠纷风险。 他的话,给我一个启示:治疗是可以不从做完所有检查开始的。对于心理咨询而言,或许也可以越过传统的“目标设定”、“背景了解”等环节开始。这些“环节”依然非常重要,是一位成熟心理咨询师的必修课,但对于每次咨询而言并不都是必要的。 回到上面小番茄提出的问题。如果能快速给她一点帮助的话,有可能会是什么?如果她所关注的这件事,有一个相对普适的解决方案,有可能会是什么?在尽可能减少误导和偏见的基础上,如果只能跟她说一句话,有可能是什么?  一个人封闭自己,拒绝外界的帮助,这通常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表现。这背后往往隐藏着没有被看到、没有被满足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很有可能是正向的、积极的。他对外界的拒绝,可能是一种失望情绪的表达,也可能是自我力量的表达。 心理咨询中讲,看到即疗愈。如果想要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首先要看到对方的情绪以及背后隐藏的正向价值。 但是,在较短的时间里,我无法系统地将心理咨询技术讲清楚,甚至连最基本的共情也说不明白。 略作斟酌,我给她做了回复。  海狮子:倾听他  2   倾听是共情的基础,有时甚至可以是疗愈的全部。为了让小番茄理解这个核心意思,我只打了三个字,除此之外,连个标点也没有打。  小番茄:不愿意说呢?  “倾听他”三个字,只是为谈话开了个头,一个陌生人只看到这三个字的回复,很难理解,也没有深刻的印象。如果缺乏信任,很可能误以为咨询师在敷衍。小番茄有疑问很正常,人们通常意义上的倾听就是要听对方说话,但一定不止于此。  海狮子:听他内心,包括他的沉默。   3   这句话刚一发送出去,我就感觉话好像说多了。倾听,是一个有深刻内涵的动作。 倾听,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很难用语言描述,至少包含接纳、宽容、爱、积极、正向等等;形式可以变幻无穷,静静地坐着,端一杯热水,陪他散步,甚至大吵一架,都是有可能是倾听。 倾听也包括听沉默,这话没有大毛病,但也有可能限制了来访者的思维,因为倾听绝不只是倾听话语和沉默这么简单。果然,作为心理学爱好者的小番茄,很快提出了进一步的问题。 小番茄:不加任何评判和建议?在一起就好是吗?外界制造一些轻松幽默的气氛会好些吗?还是跟他一样的情绪? 小番茄的问题一步步具体化,她在期待我给她答案。 她的思路看似在沿着我的引导在走,但实质上已经偏离疗愈的轨道。倾听的要义,更多的是内心的状态,外在的具体做法必须要结合个案具体情况来分析。没有相关资料,这时候绝不能跟着她的问题走。否则,就会让疗愈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让疗愈误入歧途。 这也类似于医疗中的经验疗法,比如颈椎病可以开一些药吃着,但是如果决定能否采用正骨治疗、能否开刀治疗,就必须依靠CT或者核磁共振的检查结果了。可以凭经验做一些探索,但绝不能冒进。 海狮子:先用心倾听他   4   及时把谈话纠正到疗愈的轨道,在重复“倾听”这个建议的基础上,强调“先”。 不直接回答问题,就像一个人在走神,你轻轻拍了她一下,让对方有所触动即可。  小番茄发来拱手的表情。  看她发的这四个表情,我心里踏实多了,她的感受回来了。  海狮子:凭直觉我觉得你可能比较懂我在讲什么。祝一切安好! 小番茄:谢谢,也许吧。    5   如果小番茄从我的前三句话听出了些“倾听”的味道,这次谈话(咨询)也就可以结束了。 因为她是一名心理学爱好者,告诉她我感觉她听懂了,是希望激励她进一步用心去感悟。从她言谈的一些字词,诸如“不加任何评判”、“制造…氛围”等可以判断出,她是有些心理学基础的,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思维和感知能力。对于这样的来访者,更要给对方空间去自己思考。 及时发出结束谈话的信号,也是在提示来访者,前面说的是重点,容易让来访者聚焦于核心疗愈轨道。同时,这样做还有更为重要的考虑:让来访者放松下来,做一个“放空”,为接下来接受咨询师的“疗愈礼物”做好准备。 海狮子:那些具体的问题都不重要。当你真的用心倾听他(她)了,那一刻你和他(她)都会感受到,就像你终于学会骑自行车那一刻,就像你终于学会用英语和外国人交流那一次谈话,就像八月十五你突然抬头看到了圆圆的月亮。  仅仅是说前面4句,依然太空了,来访者可能会有点感觉,但是逻辑的东西过多,很容易被忘记,很难将觉察引向更深入。 在谈话的最后,描绘一系列的画面作为礼物送给来访者,这可能帮对方去探索更具体的行动方向。也避免了直接给方法和武断地给指导。避开对具体行动的建议,不是敷衍,而是为了给对方更大的支持,引导对方觉察自己、疗愈自己。 描述做到成功倾听之后的画面,类似于焦点咨询和心理教练技术里的“奇迹问句”,有助于打破来访者自我设限的惯性思维。  小番茄:您的描述很美妙,我没有过这种体验,我是感觉到我作为倾听者存在的问题了。作为陌生人,您能说这么多,我很温暖。我只能送一份真诚的祝福吧,祝您好事连连吧! 小番茄最后提到的“体验”和“问题”两个词,让人欣慰。    “体验”,或许代表对方在用心感受而不只是用逻辑在思考;发现“问题”,或许代表对方在觉察而不是一直活在过去的模式里,至少打开了解决问题的新的可能。      以上就是我做的一个案例的实录和反思。总体来看,超出我最初的预期。效果看似比较好,可能也是运气比较好,对方学过一些心理学的常识,也比较善于觉察。       做个记录,以便总结、反思和觉察。       如果有建议或提问,可以在文末留言。如果有心理咨询需求,还请预约专门时间。 海狮子 2020年3月6日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