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自尊受压抑的来访者如何处理

2020-03-09 15:40:41 松果小编
来访者能滔滔不绝的讲话,是否代表来访者自尊功能良好?不一定。   我们先思考一下人为什么会自卑?为什么自尊会受压抑?   以我们的个案为例,是成长过程中扶养人对Ta的心理需求关注程度不够,或质量有限。这样,Ta在关系中又有期待,又觉得不可能被满足,依恋关系处于焦虑矛盾型。焦虑的是什么呢?是我到底“能得到”还是“得不到”。矛盾的是什么呢?是我到底“值得”还是“不值得”被爱,被关怀。   在这样的依恋关系中,Ta与人互动的时候,就会不断向别人发出邀请,邀约别人跟自己构建关系,来填补自己内心里面空缺的部分,也就是抑郁、无力的部分。但是这个关系又无法成为真正亲密的关系,因为一旦构建起更亲密的关系,就会把这些部分暴露出来,这些部分就会被碰触到。焦虑矛盾型本质上就是既需要亲密关系,又排斥亲密关系。   所以说我们的个案可以在咨询中滔滔不绝的讲,但这个状态其实是一个焦虑的状态。     如果说自卑程度更高,自尊感更差一点的人,就会往抑郁方向进行表现,那表达就会少,因为觉得表达了也没有用。同样,抑郁表现更明显的人,对自己无力的部分也更能够忍受,那么Ta焦虑的程度也不会那么高,主动对别人的邀约也会少,相当于自己能够有一定独处的能力。   回到我们的个案,对Ta来说,如果跟咨询师构建更亲密的关系,自己无力、抑郁的部分就会被触碰到,而这对Ta来说是难以承受,无法处理的。   作为一个短程心理咨询,我们不适合对个案的这些部分做处理,也不适合把咨访关系走得太深,那我们可以怎样帮助个案呢?     我们可以转到现实议题,Ta以焦虑为主,我们就在现实层面上帮Ta定向,帮Ta进行综合性处理。也就是面对现在这些矛盾、冲突,你如果可以构建自我价值的话,你可以怎么做?如果现实还是如此,你觉得还能有什么可能性?这也是通过现实议题对来访者做建设,对Ta内心的无力感和自我功能的匮乏形成一个支持。   那么几次咨询以后,个案现实层面的问题和一些客观困扰带来的压力就能够缓解,并且启动个案自我加工的功能,加速Ta自己的处理和组合。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像如果我们没有任何工作技能,那我们肯定会担心社会不需要我,他人不需要我,我得不到别人的关爱。但当我有了一项社会技能,别人就会对我产生需求,由此与我发生关联,而我就有了关系控制的主动权,那我对构建关系的恐惧与担忧就得到缓解了,就有一点信心了。我们对个案的工作就是在建立这个信心与能力。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