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可悲的是,父母在等着孩子感恩的时候,孩子在等着父母道歉

2020-04-10 18:07:03 松果小编
浅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你跟对方说开心的事情,ta就说些风凉话;你表达焦虑,ta情绪波动得比你还厉害;你说些难过的事情,ta说你太敏感玻璃心;你提起有趣的事情,ta忙不迭打断你说自己的事;你希望ta能改改,ta就说是为你好却还不落好;于是你选择什么都不说,然后ta就开始数落你冷暴力了……我们的红尘生活关系中,总有几个无法回避的人,他们可能是你父母、伴侣或孩子。这些关系说好听点叫“羁绊”,说难听些叫“纠缠”,皆因99%的地球人类的亲人伴侣的生命灵魂之间都属于债务甚至仇家关系,因此导致并不轻松的日子过的愈加拧巴。 其实这类纠缠关系的本质都是“情绪纠缠”,而情绪纠缠的缘起无外乎两点:一是因为“高期待”心理,当对方达不到自己心中设置的这个期待的时候就会失望,当失望日益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爆发;第二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缺乏共情心和同理心,难以理解彼此言行和态度背后的真实动机。这让我想起了一句名言“这世界上最可悲的是,父母在等着孩子感恩的时候,孩子在等着父母道歉,而最终谁也没有等到”,这状态也可推广到其他亲密关系中,为什么没有等到呢?因为等的根本不是现实中的彼此,而是头脑中构建出来的理想父母、孩子、夫妻。也有人要问了,为什么我们屡屡失望,却还是要这样“守株待兔”式地等下去呢?因为无法放下遗憾、不甘心,不肯接受过去的损失,所以就一直都活在期待和失望造成的伤害与折磨之中,当最终达到某种临界值后一切无法挽回。 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过去的事我们没办法改变,所能做的唯有把握好当下,从而改善未来。简而言之,如果想要清爽的人际关系,只需要做到三步: 1.觉察,明了头脑会对人产生生气的情绪,是因为对方的本来面目不符合自身对“完美”或“舒服”的期待; 2.放下,放弃成为别人心中的完美,更别要求别人来符合自己期待中的完美,如其所是接受真实的一切,才能真正活在当下; 3.给予,也就是说可以采取弹性的方式,满足彼此的核心需要,这些核心需要无非是感觉到自己是被爱的、被理解的或是被尊重的。 纪伯伦曾说过“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同理,我们也可以说“你的父母其实也不是你的父母,你的妻儿也不是你的妻儿,你的朋友也不是你的朋友”……我们因机缘相逢,却不彼此属于。所以人真正需要去达成和解的,并非与他人,而是自己;而所谓的放下,也不是放过外界,而是指放下自己。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