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付出那么多 为什么没有回报
2020-05-01 18:37:41
莉莉[情感导师]
一个女孩和母亲吵架了,一怒之下离家出走,身无分文也不知道去哪里,只能在寒冷的街道上游荡。
夜晚了又累又饿,一个好心的馄饨摊的奶奶收留了她,给她免费提供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吃着吃着女孩感动的哭了,奶奶问她为什么哭,女孩说:“您一个陌生人都对我这么好,可是我的妈妈却只会跟我吵架”。
奶奶却摇摇头:“我只是给你做了一碗馄饨,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的妈妈这么多年为你做过多少次饭菜,你数的清吗?为什么不感激她?”
女孩愣住了,她从没有想过要感激自己的母亲,一直都认为母亲为她的付出都是理所应当的。
这个故事有很多解读的角度,比如感恩、亲子关系、付出与回报等等,但是如果从一个心理学效应来解释可能更能接触到事件的本质,那就是“过度理由效应”。
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
比如说这个故事里,女孩的母亲日复一日的照顾她,为她付出,女孩自然就为母亲的行为找了一个简单的理由:她是母亲,她就应该照顾我。
但是谁规定母亲就一定要无条件的永不停歇的照顾孩子呢?为什么孩子就不能在力所能及的时候也照顾母亲呢?
在情侣当中也很容易出现这个“过度理由效应”,比如两个人刚在一起,男性自然会更加想要去照顾女性,想要做她坚实的臂膀,而女性则想让自己变成小鸟依人的样子。
但是时间一长,两个人会把这个想法固定成为对对方行为的原因,而不再去思考其他方面,这样两个人的关系只会流于表面,认为:男性就是要付出,而女性就是要依赖。
情侣关系更像是利益关系,而不是更加深层次的感情交流,生活融合个性搭配等等这些重要的方面。
没有人能够永远无条件付出,那么时间一长两人的关系必然会出现问题,一方会发现另外一方不再那么付出了,男女双方调换过来也是成立的。分手时也是会互相指责,一个只会索取而一个不想付出。
在日常生活当中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如果出现事情需要找人帮忙了,人们首先会去找亲近的人,如果亲近的人不帮忙心里总会有点埋怨,觉得咱们关系这么好你都不帮我。
这就是有一个心理的潜在想法:他是我的朋友,他是我的亲人,理所应当他会帮我。
那么如果这个人是陌生人,还会有这种思想吗?不会,因为我们不会先入为主为陌生人找一个理由,所以因为没有心理预期,当陌生人帮助我们的时候,就会感觉格外的感激,也认为这个人特别的乐于助人。
如果反向思考这个效应,那就是如果我们一直在为一个人或者某些人付出的时候,也要注意观察,他们是不是出现了“过度理由效应”,那么就会把你的付出与帮助看成理所当然的行为,自然就不会感激你回报你了。
如果你想更好的维系两个人的感情与关系,适当打破对方这样的心理想法,在恰当的时候拒绝对方的要求,才能让对方明白,你的付出不是完全理所应当的,而是你个人的努力,也更加容易获得对方的认同了。
不要一味付出了,你明白了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