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

2020-02-08 16:45:48 松果小编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说到自己的童年,那是一段很美好的回忆;说到对我们有养育之恩的父母,心里会涌出一种暖暖的感觉。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为人父母,也难免有做错的时候。更何况,教养子女可是一门学问,深了去了。 所以,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这世界上确实存在一些不负责任的父母,让孩子的内心从小就充满了恐惧、自卑和负罪感。这本书的作者苏珊·福沃德是美国一位非常著名的家庭心理治疗师。她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咨询案例,就是一个人成年后的生活极其痛苦,追根溯源往往就是原生家庭中父母带来的伤害在持续影响着他。当初父母的做法就像在他心里埋了一颗有毒的种子,这颗有毒的种子并没有随着他长大而消失,反而蔓延到他的全部身心。在这本书中,苏珊愤怒地把这些不负责任的父母称为“有毒的父母”。 不过我要强调一下:绝大多数情况下,父母都是我们强大的后盾和幸福的源头,大多原生家庭并没有罪过。作者写这本书的主旨也不在于指责和控诉,而是希望传授给受害者一些具体的对策,让他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根据苏珊的对策,今天的解读我们会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主题是回顾。俗话说“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苏珊把有毒的父母做了分类,等会儿我们分别说说他们的特点。第二部分的主题是补救。如果伤害已经发生了,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削弱或者是消除它的影响呢? 第一种是幼稚型的父母。身为父母,理应承担抚养孩子的义务吧?你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情感需求,保护他们的安全。而幼稚型的父母会反过来要求孩子照顾他。孩子需要什么无关紧要,他眼里只有他自己过得怎么样,是不是得到了满足。 书里有这么个案例。莱斯小时候过得特别苦。他父亲工作很忙不着家,母亲神经衰弱,整天病恹恹的。没办法,莱斯承担起了所有的家务,不仅照顾两个弟弟,还要哄他母亲开心。小小年纪成了一家之主,家庭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一旦家里出点什么状况,他就觉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错。整个童年过得是又孤独又内疚。长大之后,莱斯变成了一个工作狂,作为抵御孤独和内疚的手段,他的妻子因此和他离了婚。即便他因为工作搬到了洛杉矶,父母仍然不肯放过他。父亲每次打来电话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妈妈情绪很低落,能不能抽时间来看看他?”然后他母亲紧跟着就接过电话,说莱斯是她的全部生命,她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面对这种情形,莱斯觉得自己还能说什么呢?经常跳上飞机就往回赶,似乎只有这样他才算是尽到了责任。 梅勒妮从小照顾她的父亲。成年之后的梅勒妮结过两次婚,跟几个男人同居过,每次挑中的人不是懒鬼就是混蛋,甚至还有瘾君子。她总是相信经过自己的付出和感化,那些人会为了她浪子回头。但她的奉献只是助长了这些人不负责任的行为,导致她最后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她一直都没有发觉,她之所以喜欢跟那些麻烦缠身的男人在一起,就是为了复制她和父亲的关系,所以她一直都找不到真正值得爱的人。 总的来说,幼稚型的父母,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失去自我,甚至忽略自己的正当需求。他们不了解一味的付出只能被人轻视,想要人爱你,首先你得学会自爱。 幼稚型的父母害怕的是不再被子女照顾, 而第二种,也就是操控型的父母,他们害怕的是不再被子女需要。他们希望孩子永远都不能独立地生活。一旦子女挣脱他们的操控,他们就会感到极度的痛苦,人生仿佛失去了意义。所以,这种类型的父母会尽力维持孩子的无力感,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剥夺孩子做决定的能力。 在操控型的父母面前,孩子的想法跟他们的想法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他们会威胁孩子,如果你不按我说的做,我就不理你,就不给你钱花。他们会不停的唠叨,磨得你整个人没脾气,然后摆出一副受害者的样子。2019年上映了一部电视剧《小欢喜》,陶虹在里边演的那个角色就经常这么对付她女儿:“宝贝,你可是妈的一切啊!”她就是典型的操控型的父母。把女儿卧室和客厅之间的墙改成透明玻璃,只是方便她可以随时监视孩子学习。还有,参加冬令营,报高考志愿,什么事都要替孩子拿主意。 那你说,孩子还小,听听父母的没什么吧。问题是这种父母到孩子成年之后也不会收手。做子女的会发现他们做任何决定都是错的,父母永远都在跟他作对。找工作、谈恋爱全听他们的。那再大一点,成家了呢?他们会把手伸到你的新家庭中,哪天领证、办婚礼,要不要小孩,听他们的;等生了小孩呢?孩子怎么喂,怎么养,叫什么名,还是得听他们的。孩子和配偶商量的不算,他们说了的才算。 总而言之,操控型的父母致力于挫败子女的每一个决定。如此一来,孩子的性格会变得很不成熟,他们就能永远地主宰孩子的人生。 接下来的第三种类型,是言语虐待型的父母。在孩子小时候,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孩子的自我评价是不是积极、正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对他的评价是怎样的。偏偏就有些父母,喜欢用言语来虐待孩子。 大多数父母在发火的时候都会说点难听的,这倒是很正常。那什么样的话够得上是虐待的程度呢?有的父母经常侮辱孩子的外表、智力、能力甚至是作为人的价值,说什么“笨成这样,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不知道我生下来你干什么玩意儿!”这就有虐待的嫌疑。再就是要看发生的频率。把一件小事翻过来覆过去地念叨,即便你说的都对,孩子也承受不了一天到晚地批评。 为什么父母会对自己的孩子说话如此恶毒呢?根据这本书中的分析,言语虐待型的父母有这么几种心理。有的是对孩子的教育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孩子达不到他的要求,他就感到极其挫败,然后把怒火发泄到孩子身上。有的呢,是把孩子视为竞争对象,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就无法忍受,通过嘲弄和羞辱维护自己的优越感。还有的是因为孩子的某些缺陷跟他很类似,让他想起来童年不好的回忆,不由得迁怒于孩子。 我们要说的最后一种类型,是身体虐待型的父母。你要问哪个家长你有没有过打孩子的念头?相信几乎都有过。尤其是在孩子不停地哭、叛逆地挑战父母权威的时候,父母被折磨得了无生趣,把熊孩子打一顿的冲动可能会异常强烈。只是有些家长能克制住这种冲动,而有些家长经常克制不了。但我们所说的身体虐待型的父母通常不是被孩子拱火拱得没忍住,这种父母往往是主动找茬。工作的压力、家庭的矛盾、对社会的不满,随便找个借口就对孩子拳脚相加。这样的人有很多是自己成长于充满暴力的家庭,他们既痛恨自己的父母,又把自己父母的做法作为榜样,将暴力视作解决问题和发泄情绪的唯一手段。 跟这样的父母在一起,孩子毫无安全感可言。你永远不知道什么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