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令人拍案叫绝的心理学效应

2020-02-08 15:45:03 松果小编
今天和大家介绍6个令人拍案叫绝的心理学效应,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01 启动效应 在英国一所大学一间办公室的茶水间,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多年来,这间办公室的职员,一直都是自掏腰包买茶、牛奶或者咖啡。 他们把每杯茶水、牛奶和咖啡的建议价格写下来贴到墙上。 上班时员工每次去接茶水、牛奶或者咖啡时,都会把相应的费用投到一个“诚实盒”里。 实验开始时,实验人员在价格表的上方贴了张横条,上面既没有什么警告,也没做什么解释。 在接下来10周的时间里,每周横条都贴有一张新的图片,图片上要么是一些花,要么是一双眼睛。 没有人对这些装饰发表过什么评论,但“诚实盒”里的钱却有了明显的变化, 看到眼睛的比看到花的人,付费更多一些。 这就是启动效应,即:因此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使得对特定刺激的知觉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就像实验中价格表上贴的图片,虽然没有任何警告和解释,但图片中的内容,却显著影响后续自助购买牛奶、茶水和咖啡的支付价格。 也就是说,图片内容作为前续刺激,影响后续知觉加工(在无人自助支付决策支付什么价格)。 原因就在于,前续刺激中,鲜花和人眼图片刺激效果不同。 人眼图片对我们的潜意识产生影响,让我们产生“有人在监督”的心理暗示,从而在自助购买中支付相对更高的价格,让我们的支付行为变得更诚实。 启动效应在显著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动,尤其是潜意识层面的影响,我们可能意识不到,却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02 自重感效应 富兰克林深谙为人处世之道,年轻时曾经发生过一个“请人帮忙”的故事。 一开始,他很不喜欢某个上流社会的富有人士,特别是那人的傲慢态度。 但由于那个人对众议院影响重大,他不想得罪对方,但他绝不愿低三下四地去乞求对方的帮助。 经过了解,他发现对方收藏了一本奇书,找到了一种策略。 富兰克林给那人写了一封信,诚恳地请求对方将那本已珍藏了多年的奇书借给他,说他尽快看完后会立马归还。 那人看完信后颇受感动,最终同意将书借出。富兰克林抓紧时间看完书后,立即将其归还,并向其致谢。 当他们再次见面时,那人态度大变,对富兰克林非常亲切友善。此后他们成了朋友,能够互相关心、帮助。 这就是自重感效应,即:一个人如果自重感被满足,反过来会认同重视他的人。 自重感指的是,觉得自己很重要。 如果能够恰当运用自重感效应,我们可以识别自身和别人的自重感需求,再对症下药,促进自我认知和提高沟通质量。 03 冷热水效应 一架民航客机即将着陆时,机上乘客忽然被通知:由于机场拥挤,无法降落,预计到达时间,要推迟1个小时。 顿时,机舱内一片抱怨之声。但没办法,乘客们都在等待着这难熬的时间尽快过去。 几分钟后,乘务员宣布:再过30分钟,飞机就会安全降落。于是,乘客们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 又过了5分钟,广播里通知:现在飞机就要降落了。 虽然晚了十几分钟,乘客们却喜出望外,纷纷鼓掌庆祝。 这就是冷热水效应,即:判断一杯温水是冷还是热,取决于先前手放在热水还是冷水里。 在你面前放置三杯水,一杯是保持恒温的温水,旁边还有一杯冷水、一杯热水。 先将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到温水中,你会感到温水很暖。 先将手放在热水中,再放到温水中,你会感到温水很凉。 同一杯温水,因为此前手放在不同温度的水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 也就是说,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件事情、同一个事物的评价也就有了差别。 如果能够恰当运用,对于情绪调节、状态调整、人际交往等,都能发挥正面价值。 04 瀑布效应 有一个人请客,看看约定的时间都要过了,可是还有一大半的客人没来。 主人心里感到非常焦急,就随口说了一句:“怎么搞的,该来的客人还不来?” 那些比较敏感的客人听到了,就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了?”于是便悄悄地离开了。 主人过了一会看到又走了几位客人,就更加着急了,又随口一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 剩下的客人听到了,就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才是应该走的?”于是又都离开了。 到最后,唯一一个和主人较好的客人,目睹了这场尴尬的饭局,就和他说:“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了。” 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释说:“我并不是叫他们走啊!” 朋友听了非常生气地说:“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说完,他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这就是瀑布效应,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不经意说出的一句话,却可能在另一个人心中掀起轩然大波。 做一个类比,正如自然界中的瀑布,在上游似乎平静和缓,而遇到峡谷便会一泻千里、喧嚣飞溅。 这种现象,也就是中国古话所说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我们可以学会换位思考,维护他人自尊。也要识别情境,避开敏感暗礁。 对于自身,也需放宽心态,运用好钝感力。 05 权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 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 实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介事地,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 他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 这就是权威效应,即:一个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无论对错,都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 这告诉我们,对于权威的意见,我们仍然要独立思考,有选择地接受。 对于自身,努力变成权威,获得社会的认同,创立个人品牌。 06 德西效应 一位老人在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群十分顽皮的孩子。 他们天天在老人门前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让老人难以忍受。 老人没有出来斥责孩子,相反,他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并对他们说: “你们让这里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开心极了。 第二天,那群孩子又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 老人又出来了,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 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们仍然兴高采烈地继续嬉闹玩耍。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1美分。孩子们不干了,勃然大怒:“一天才1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 他们发誓以后再也不会为这个老人玩了,老人的门前也终于变得安静。 这就是德西效应,即: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 虽然奖励有时候能够达到激励的效果,但如果不注意讲究策略,不但效果不佳,还可能适得其反。 一方面,我们需找到自身的内在动力,避免外界奖励的干扰。 也就是提高自我认知,运用黄金圈法则由内而外地思考,找到自己的兴趣、工作意义和生活意义。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发掘别人的动力之源,保持同理心,换位思考,找准被激励对象内心深处的真正需求,选择性激励。 07 结语 心理学是门很深的学问,正如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教授林孟平说: “如果你有一天开始学习心理学,那是你的福祉。” 希望这6个令人叫绝的心理学效应,可以对您有所启示,从此多一点面对这个复杂世界的勇气和方法。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