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2020-02-05 17:46:43
松果小编
有了孩子的夫妻在考虑离婚分手时,首先顾忌的是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影响。也就是说,社会普遍认为单亲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不好。我在长期的心理咨询工作中也发现这一个规律,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着非常深刻的精神分析原理。我不知道我是否能够用一篇短短的文章阐释清楚这个原理,我试着说明一个大概。 首先是第一点,孩子倾向于用分裂的思维看问题,好的和坏的,分裂是孩子早期的思维机制,孩子会把好的、坏的分配给父母,一个人是好的(兴奋性客体),一个人是坏的(拒绝性客体)。但是,单亲家庭,不管是母亲还是父亲单独的抚养孩子,孩子失去了“夫妻做为整体”这一个容器的包容,家庭失去了应该有的抱持功能,孩子的心态在极好与极坏的那两端摆荡,扩大化了对迫害性威胁的体验和妄想,所以单亲家庭出来的孩子绝大多数安全感不足。第二点,母亲或父亲的缺失有可能使原初的亲子二人共生关系更为亲密,相互依赖,孩子的独立分化更加的困难重重,造成单亲家庭出来的孩子心理发展延缓。第三点,世界是由阴阳构成的,孩子由父母所生,孩子内心也有把父母看作是一个整体的愿望,进而发展出对同性父母的认同,对异性父母的爱恋。但是在单亲家庭,孩子失去了父与母以及父母做了一个整体的参照物,孩子对于自己的性别认同会产生很大的混乱。

第四点,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父母做为整体的“印象”彻底的丧失了,面对这种丧失,心理正常的孩子会使用心理补偿的机制来弥补这样的丧失,但是这样补偿的途径是极其艰难的,需要付出一生一世的代价。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渴望丧失了的父亲或母亲,因此会“捏造”出对于他们的幻想,顽强的坚持着他们存在或关爱的零星证据,或者是深深的、饥不择食地投入到与“替代品”的关系上。单亲家庭出来的孩子,一方面存在着对于远在身边的、放大的、幻想中的理想化父亲或母亲的忠诚感,一方面存在着对于近在身边的父亲或母亲放大的失望、攻击和愤怒。缺失父亲单亲家庭出来的女孩,特别容易早恋,被“渣男”欺骗了情感。缺失母亲单亲家庭出来的男孩,则容易一辈子对失恋的女生念念不忘,其实那个女生根本就不爱他,只是他妈妈的替代品。第五点,自卑与退缩,单亲家庭的孩子逐渐的长大,看到周围的小朋友们都有爸爸妈妈,而自己只有一个爸爸妈妈,他会心生困惑,并且,他容易受到别的小朋友的歧视,或者是他投射性的认为别人歧视他,久而久之养成自卑的心理。加上前面的安全感不足、性别身份认同混乱,好的、坏的分裂思维,单亲家庭的孩子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出现很大的障碍,最后只能逐渐的退缩在家里。

现代社会离婚率节节高升,离婚是人的自由。我并不是反对离婚,我只是反对离开孩子,离婚并不等于父母也放弃了抚养孩子的责任与义务!如果实在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父亲或母亲,拜托给孩子寻找一个“教父”或“教母”。总之,无论是有婚姻的家庭还是单亲的家庭,对于无辜的孩子来说,父亲或母亲的“位置”不可缺失。——你如果残害你自己的孩子,你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