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青春期的手足无措

2020-01-12 13:09:25 松果小编
如果说成长性的坚持是为了成为自己,症状性的反叛则更多是一种无意识的盲目行为——不知道怎样成为自己以至于要毁掉自己。   最深的遗憾来自那些“骄傲”、“固执”,甚至有人格障碍的父母。 在研究统计方面,没有确切数据显示父母的人格障碍与孩子的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但我在接触的案例中却大量发现这样的情况: 父母对孩子的极端控制,以及孩子在控制之下的苦苦挣扎。 而且,控制总以爱的名义进行,或者与爱混为一团,甚至会穿上一件宗教的神圣外衣——实际上是病态的宗教狂热。 “一切都是为了你好”,这个表面上看上去冠冕堂皇,无懈可击的话,背后实际上是逻辑上的谬论,那只是你单方面的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并未遵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错过甚至丧失了理性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许多情况是:不管孩子怎样苦苦挣扎,都未能挣脱父母的如来佛掌心。 从小到大,他们的内心渗透了威胁与恐惧,渐渐习惯于被控制,而又不自觉。 如同那个自幼被一根细绳拴着的象,后来长大了,体力变得强大,依然挣不脱那根细绳。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多的压抑,从来没有适当的坚持,这可能导致症状性的反叛。 如果说成长性的坚持是为了成为自己,症状性的反叛则更多是一种无意识的盲目行为——不知道怎样成为自己以至于要毁掉自己。 这时,父母惊呆了,一直很顺从的孩子身上爆发的反叛行为让他们感到措手不及,他们可能会一下子从习惯于强制孩子跑到另一个极端,变成对孩子小心翼翼,百依百顺,生怕会惹孩子发火。 与此同时,他们的孩子仿佛一下子发现了反制父母的法宝,可能会发展这种极端的反叛情绪与行为。 仿佛一切都颠倒了,这时父母反而要受许多无谓的苦,为他们长期的“执迷不悟”付出代价。 我们可能会经常面对这样的遗憾:孩子的问题不难处理,父母的问题却让人头疼,乃至无奈。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