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心理界限》这本书

2019-12-20 10:29:38 松果小编
你一定感到奇怪,刚写了一篇文章介绍心理界限,又要介绍一本关于心理界限的书给大家,难道分心木为了心理界限痴了、狂了? 我要弱弱地告诉你,你这么想其实一点都没错。我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此书看了一遍,又听了一遍。现在觉得有必要再写上一遍,加深一下记忆。希望给没有意识到自己心理界限不清的朋友,提供一丁点的帮助。 当然,如果时间允许,分心木仍然推荐大家阅读原著。一是原著也不太长,手机页面也只有326页;二是原著结构完整,不时会冒出一些金句,发人深省,驱动着读者永不停歇。 但是,分心木的讲述会从一个不同的点切入,搭建一个直奔主题内核的坡道,换一条主线呈现给大家。知识还是那些知识,但大家一来可以节省读书的时间,二来可以听听旁人的阅读理解有何不同——每个人的读书体验都不可能完全一样,因为一个人对一件事的理解或者看法,与他曾经的经历有关。 1 说到此书,必先说说完整的书名,这本书的全名是“心理界限:做不轻易让步的自己”。 即便是根据望文生义的解读,我们也能知道这本书的受众,是那些在工作和生活中傻傻地看不见自己和别人的界限,分不开自己和别人的责任,拎不清一件事情的主导权应该是自己还是别人的人。 还有,这是一本心理学畅销读物。作者是台湾的一名心理咨询师,名字是杨嘉玲。 2 作者写这本书的起因,是因为自己在旅途中碰到了一位农村妇女,领着一个略带痴呆的小女孩,占据了她的座位。农村妇女试图激怒作者,引起周围乘客的同情,继续享用作者的位置。 作者是心理咨询师,这种小阵仗、小把戏又怎能逃过她的法眼?只见她用最轻描淡写的方式,态度和蔼、立场坚定地将问题摆平。因为作者相信不能把个人的抚育责任和他人的善良捆绑一起,一个人的善良只应该送给那些懂得珍惜它的人。出于职业的本能,借助职业的便利,作者择出五类典型案例,分别从其表现、成因、迷思和内在恐惧的不同进行了分析。 ①便利贴女孩:讲述了一个父亲再婚的女孩,生活中备受父亲与继母指责,她总以为是自己做的不够好,却从来没有想过问题出在父亲与继母身上——他们不仅缺乏感情基础,而且缺乏日常沟通。便利贴女孩直到长大参加了工作,始终对自己没有信心。她平素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无法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为了避免指责,便利贴女孩们小时候会用一些讨好性的服务来取悦父母,长大了又会用同样的手段取悦别人。这种人被成为“功能型小大人”,他们从小承受了太多的指责,总想讨好父母以缓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总认为自己不应该让别人不开心,如果你告诉他们设立心理界限,她们会觉得那些设有界限的人,是很难搞的人。他们内心的恐惧是:害怕被众人孤立。 ②父母的情绪配偶:讲述了一个父母情感不好的女孩,她与母亲达成联盟攻讦父亲,她任由母亲唠叨自己婚姻生活的不幸,却不料父亲也是糟糕婚姻关系的受害者。在他们家庭当中,父亲是母亲的生理配偶,而女儿成了母亲的情绪配偶。她在生活中不断交出自己的控制权,与母亲形成宿主与寄生者的关系。这种人被成为“情感型小大人”。当他们面对父母,他们会想在我面前的是我爸妈,我必须听话,并且促进他们改善关系。另外,在其他社会关系中,这些人也会把这种处理方式带过来,他们总想改变别人,认为只要自己再努力一点,就能改变别人。他们内心的恐惧是:害怕失去连接。 ③好累的蜘蛛侠:面对周围不同的人有意或无意将一些额外的工作推卸给自己,蜘蛛侠们总觉得会的越多,就干的越多,反而腾不出时间去从事自己的主业或者干自己手头的重要任务,时间和精力往往被别人的事务一点点耗磨掉。蜘蛛侠们惯用感觉推论对方,他们不愿追溯事情的本质,去看看这件事究竟应该由谁负责,最好想出怎样的解决办法。由于别人对他们抱有太多期待,并且自己也迫于无形的道德压力,蜘蛛侠们经常承担许多自己本不愿承担的事情。在他们内心,总认为自己一旦知道实情,就不能置身事外。这在无形中相当于给自身施加了压力。事实上,他们是想通过额外的付出取得他人的认同。但他们忽视了自己的真正需求,认为那不重要。蜘蛛侠们内心的恐惧是:害怕被别人评论。 ④救世主女孩:面对一个曾经与自己有过美好时光,如今萎靡不振的男友,她不知道一直以来他在用爱情控制自己,从怀疑她的忠诚开始,让女孩与自己的朋友圈逐渐失去联系,然后指责女孩这个不是、那个不是,等女孩伤心要分手了,男票会用一件礼物、一场亲自下厨的晚餐甚至是跪地哀求、指天发誓等表现苦苦挽救,然后就是故事周而复始,直到女孩精疲力竭接纳命运的安排。这类女孩做事情总是超出自己的能力上限,给人的感觉就是同情心泛滥。这样的女孩最容易遇见“危险情人”,就像PUA中那些被洗脑的女生。在她们的大脑中,认为设立界限是一种自私的行为,而她自己是忠于爱情奉献爱情,并且至死不渝的。 ⑤提款机大哥:面对一个胡乱折腾,依仗父母的疼爱随意向哥哥伸手的弟弟,提款机大哥们尽管做了很多,还是怕被别人误解,怕别人认为自己不顾及亲人和家庭,只顾埋头自身的发展。他们总想将事情做得更好,可意识不到自己陷入别人的事务当中太深,这其实正是因为他们过于注重家族团结,过于强调家庭和谐。在其他方面,他们同样很容易由别人的评论来左右自己的决定。在他们的头脑里,认为设立界限会让人觉得他在生气,设立界限了别人以后不会帮他。 3 五个类型活生生的案例,看完感觉好像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有些就是说我们自己。看到这里,是不是应该自问一下,自己是不是心理界限不清的人? 什么是心理界限呢?《脆弱的力量》的作者布琳·布朗给了一个这样的描述:界限,就是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 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别人对你的方式,其实都是自己教会的。很多时候,当一个人将所有的责任都承担下来的时候,其实就扼杀了对方的成长机会。就像孙小果案当中孙小果的继父和生母,一次纵容姑息真就遗患无穷。在工作中,相互帮忙相互协作是应该的,但你完全不讲原则一揽子承担了所有的事情,不仅不会将你塑造成一个帅才,而且还会耽误了其他人员的成长。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应该持有的正确立场是:该由自己负责的一个都不逃,但是不该自己处理的一个都不扛。 4 意思到心理界限的重要,就应该懂得它的运作机制。 首先,像布琳·布朗所下定义那样设立界限,就是说出自己的需求。 我接受什么,不接受什么,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感受表达清楚。别人侵犯了你的界限,你要向对方反馈,表达自己的遗憾、愤怒和要求。不要害怕冲突,正是因为发生冲突才区分开一个个不同的人,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平心静气地解决冲突。如果你不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是指望对方来发现,恐怕你会面临失望。如果对方找你协商,你不置可否或者一味忍让,最终也将品尝苦果。 其次,将选择权(或者主导权)交给对方(或者自己),双方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家庭关系中,成员之间距离太近,会将家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我们不能置身事外,但也不能替代亲人承受一切,因为很不现实。咨询关系中,治疗师不能太认同来访者的情感,虽然咨询师都有高度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但是如果不能采取适当的情感隔离,咨询师就会沦落为来访者的情绪垃圾桶。 我们应该怎么办?将选择权(或者主导权)交给亲人或者来访者。如果亲人遭受了什么苦难,那必须让亲人发泄他们的苦痛,哭喊或者默默流泪都可。我们要做的是坚强地陪伴他们做好剩余的事情;如果来访者经历过什么不幸,设法让他们重新回到精神分析挖掘的出现问题的节点,给他一次重新选择来过的机会,能与过去的自己作别。 第三,建造一个隐形的防护罩,设立工作原则。 在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每个人都会遇到别人要求你违背纪律做些事情,其结果通常是好处他人享,风险由你扛。作者建议给自己设立好工作原则,首先应该是遵从相关的文件规范,然后是单位的规章制度,最后是自己的做人准则。 很多情况下,你还需要寻找足够的社会支持,就是亲朋好友同事等等的理解和声援,不是让他们和你结成联盟和对方叫板,而是一个人在做出了重大决定承受重压时内心容易陷入情绪的低谷,需要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 5 认识到了心理界限的作用,认识到了心理界限的运作机制,未必就能很好地设立界限。作者给我们准备了一套内外兼修的修炼方法,帮助我们建立健康的心理界限。 健康的心理界限,是指介于内心纠结和封闭自我、疏离人群两者之间的状态,拥有健康心理界限的人都可以在心智和情感上脱离他人的控制和影响,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做出最适合自己与团体利益的选择。他们不会因为“情绪”而被关系中的其他成员“绑架”,同时对集体保持归属感,认同自己是这个集体的一部分。 作者给我们提供的内修,是通过调整观念和心态,让自己的心理界限清晰。给我们提供的外修,是运用实际的做法与策略,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金钱等生命资源,为自己建立起完善的防护罩。 内修部分,作者给出了五个心法: ①接纳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找出哪些是别人的情绪,把它们切分出去,不能剥夺别人成长的机会。认清那些是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允许自己有情绪的失落和人生的低谷,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期待,让人知道自己的界限。 ②把决定权拿回来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时,要有意识地保持自己的主动权,无论对方做出任何反应,必须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问题发生在别人身上时,只有你给对方造成了不舒服的压力,才有可能改变你们彼此之间的关系结构。当然,无论那种情况,你都不能一味地拒绝别人,应该主动地谈谈自己可以接受的条件与做法。 ③赋予新意义就是换个角度看问题,多从积极的方面去分析。因为换个角度去观察就可能赋予事物新的意义,让人发现一种隐藏的力量在支持你,而不是活在过去的创伤之中。 ④调整内在的语言多选用“我选择……”这种要求主动判断的句式,代替“我应该……”,“我如果……就……”这样的自责句式。改变语言习惯,会避免一个人习惯性地走回老路。 ⑤打破想象 任何事情都不会完全按照我们的期望或者担心去发展,所有的想象都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投射,我们不能根据这种想象去推论问题,而是应该在真实的世界里了解真相。 外修部分,作者给出了两种管理办法: ①有效管理个人时间,不被别人的事情移花接木很多事情就像炒菜,烹饪的过程很短,而准备原料的时间很长,你在替别人做某事的时候,很容易忽略准备的时间,结果将自己牢牢地拴在上边。 所以作者提议可以通过记时间账,统计自己的时间花在了哪里,检视自己是不是将多数时间用于重要和不紧急的事情上,而非紧急不重要的事情上。你必须将时间优先支付给自己。 将时间记账就是将逝去的时间可视化,通过时间管理一个人能自觉安排好时间,将注意力焦点用在自己的发展上。 ②做好财务管理,过有节制的人生一个人的善良,或者对人的帮助,应该量力而行,决不能打肿脸充胖子。像管理时间一样,一个人应该管理好自己的金钱。 同样可以用可视化的记账方式,记录自己的每一笔开支。每月做好自己的预算,保证钱财做到合理分配使用。日常的开支、必须的花销以及适当的积攒都要清清楚楚,和管理时间一样,金钱的支付原则也是优先支付自己。 最后,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心理界限并非万能。有了心理界限别人仍然会伤害到你,只是你不会允许对方有下一次伤害自己的机会。心理界限并不是舒适圈的分界线,这个界限受到了侵犯,我们需要拿出勇气,该拒绝拒绝,该反抗反抗,为自己的权利捍卫到底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