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我们终此一生,都是要摆脱他人期待找寻真正的自己

2019-12-11 15:09:01 松果小编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寻真正的自己。——《无声告白》 莉迪亚死了,可是他们还不知道… 开篇第一句就注定了这不是一本轻松的小说,然而它所揭露出来的沉重以及压抑仍然是你始料未及。 从一位少女的死亡,这一悲剧的顶点开始,逐渐揭开事件背后的真相。 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剧,是一个家庭的悲剧,甚至是一个家族的悲剧。悲剧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一代,甚至是上上一代。 所有的一切都是逐渐累积才造成的扭曲。没有人去故意造成这一切错误,然而悲剧的造成不需要故意的推动。 这如同是从上上一代,或者更远,翻滚而下的雪球,所有人都是在这个命运的雪球里被动前行。而命运的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沉重。 终于到了莉迪亚这一代,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承载了父母最多爱和厚望的少女。她再也承受不了这份沉重,最终选择投身湖底以此解脱。 是期待杀死了她,是父母的期待杀死了她。 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希望她能融入人群。因为詹姆斯是一位跟随父母来到美国生活的中国人,他的一生都致力于摆脱周围人群那种异样的眼神,摆脱人们的歧视和孤立以及议论。最终他在女儿莉迪亚身上,看到了这种愿望实现的可能性。所以他热衷于给女儿买各种社交书籍,经常督促女儿给同学打电话,他希望女儿可以有更多的朋友,可以受到大家欢迎。 莉迪亚的母亲玛丽林,希望她能出类拔萃成为一名医生。玛丽林一生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医生,而玛丽林的母亲则希望她能嫁一个哈佛的优秀男人,做一名家庭主妇。而最终玛丽林在大四的时候跟詹姆斯相爱,并因为怀孕不得不中断了自己的梦想。她如母亲所愿做了一名家庭主妇,但是丈夫的人选母亲并不满意,导致母女决裂。 可是玛丽林始终放不下自己的梦想,不安于做一名家庭主妇。所以在已经生了大儿子内斯和二女儿莉迪亚之后的某一天,玛丽林离家出走了,她要去完成自己的梦想。可是命运如同儿戏,在她满心热忱以为梦想就要实现的时候,发现自己居然再一次怀孕了。于是她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回到家中再一次做回家庭主妇,并生下了三女儿汉娜。 但是玛丽林的梦想并没有磨灭,再一次回到家中的她,在二女儿莉迪亚身上发现了自己实现梦想的可能。她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莉迪亚身上,给她买各种物理、化学、人体解剖、科普书籍,督促她的学习成绩,希望莉迪亚可以出类拔萃成为一名医生。 莉迪亚从母亲离家出走以后,就变得异常敏感,虽然她年龄很小,但是她感觉是自己造成的这一切。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所以母亲才离家出走,所以这个家庭才破碎不安。 所以当母亲再次回到家中以后,她发誓一定要让母亲开心,要让父亲满意。她拼命地去迎合母亲和父亲对她的要求和期许。 每当母亲问她“你喜不喜欢看什么书,要不要报什么课”的时候,她的回答永远都是“是的”。其实她讨厌那些书,可是她不敢说出口,妈妈每次送的礼物都是书,她一点都不喜欢,可是她脸上还要露出微笑,嘴里告诉妈妈“当然,很喜欢”。 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有很多朋友,很受欢迎,她每天都在窗台上拿着听筒假装给朋友打电话。父亲很满意,很欣慰。可是他不知道莉迪亚根本没有朋友,她同样被视为异类。她每次拿着听筒都是在自言自语。 莉迪亚不停的编织着美丽的谎言,说自己热爱学习,说自己成绩很好,说自己有很多朋友,以此来应对父母无休止地督促,她渴望以此来维持家庭的和睦。 可是父母对她倾注了太多的爱和期望,甚至于在父母热切的眼神下,可能看到的不是真正的莉迪亚自己,而是父母幻想中的自己即将实现的梦想。他们将这个梦想强加在莉迪亚身上,不断地倾注所谓的“爱”和“期望”,最终导致了莉迪亚不堪重负,被“爱”压抑得无法喘息。 她每天机械地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小心翼翼地编织着谎言,来维系着家里摇摇欲坠的平衡。 在这个家里唯一能懂莉迪亚的,是他的哥哥内斯。内斯曾经恨她,因为父母将或多的爱都倾注在莉迪亚身上,让内斯觉得被忽略。所以内斯曾经试图将莉迪亚推下湖水,但当莉迪亚跌入水中那一刻脸上露出解脱的表情时,内斯突然明白,莉迪亚是无辜的,所以内斯跳入水中将莉迪亚救了上来。 也就是从那时起,哥哥内斯成了唯一懂她的人,成了莉迪亚支撑下去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然而内斯要逃离这个压抑的家庭,他要去哈佛读大学,去过自己自由的生活。当莉迪亚知道内斯要离开,知道自己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即将抛弃自己,她再也支撑不下去。 最终还是用死亡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以此来摆脱痛苦。 故事中最感人的,是莉迪亚最后和自己的妹妹汉娜的对话。汉娜是家中最被忽视的人,她小心翼翼地一直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和关注。可是父母一直忽视她,她只能靠偷偷地收藏被父母和哥哥姐姐的旧物来获得一点小小的满足。 所以当莉迪亚最后发现汉娜偷偷拿了父亲送给她的那条银项链并戴上的时候,莉迪亚打了汉娜一巴掌。并对她说“你不需要这个,听我说,你觉得你需要但你不需要。答应我,你再也不会戴上它了,永远不会。如果你不愿意笑,就别笑。” 对汉娜而言,这条项链是爱的表达,而对莉迪亚而言,这是一把无形的枷锁。她不希望自己命运在妹妹身上重演。 一个悲剧的畸形家庭,然而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引起读者巨大的共鸣,是因为我们能从小说中看到太多现实当中的影子。 有多少家庭的父母,将自己的人生强加在孩子身上,渴望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渴望借孩子来炫耀,找到自己未曾实现的自尊感。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多情况下是投射,他们有种种心理需求,但是不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而是期望孩子能去实现。孩子是最爱的人,孩子实现了,就像是自己也实现了。 然而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并不是父母去实现自己心理需求的工具。 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爱就是“如其所是”。 爱应该就是纯然的爱,而不是中间夹杂着期待和要求,不要让密不透风的爱包裹得孩子无法喘息。 无论孩子成功与否,无论他是否比别人家的孩子优秀,你对他的爱不都应该改变。只有这样,他才能感觉到你的爱是轻松的、真实的,他才能更好的展现自己的生命活力。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