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灾难丧亲巨创——适度宣泄比“你要坚强”好
2020-03-17 05:33:47
松果小编
这次新冠疫情的突然发生,太多的人经历了紧张、焦虑、痛苦和恐惧,同时还有很多人要面对丧亲之痛,面对这种突如其来亲人逝去的打击,许多人会出现一些应激反应。
丧亲之痛经历四个基本阶段
愤怒、怨恨比坚强好
刚开始,人们会经历“休克”时期, 经历了感染救治,当刚得知亲人逝去的消息时,会感到很木然、很茫然、迟钝,因为此时,丧亲的人还没从突然的灾难造成的惊恐中走出来,这个阶段通常要持续5~7天后,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了亲人已经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会否认这个事实,会不断地告诉自己,这不是真的,“他(她)一定还活着”“我不信”等,我们要倾听他们的这些感受,对他们说“是的,我也不相信,但这是真的”,在支持他们想法的同时,也要让他们接受现实。
经过了这个“休克”阶段,他们就会表现出愤怒、敌对、自责、内疚、痛苦情绪,这种情绪可能向外部投射,如有的人会大喊“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还有的人会问”不是说好人会有好报吗?我的亲人一辈子没做过坏事,为什么还会发生这样的事”,这时,我们最好的办法是倾听他们的抱怨、愤怒之声,给予他们理解,而不要制止他们表达,或对他们的行为表示生气,或质问他们“怎么不知道感恩”,“你为什么不去看看医生多么辛苦”,要知道这些是丧亲后的正常表现,我们要倾听他们,与他们共情,否则,他们的情绪得不到宣泄和理解;处理不好,一些人的价值观、人生信念会发生改变,也有的人把这些情绪向内部投射到自己身上,怨恨自己,如有人会说“他说要怎样,我却没让他怎样”,“孩子要去外地玩,我没让去,要是去外地了,不就躲过了吗,是我害了他”,对于丧亲者的这种表现,千万不要鼓励他们说“你是坚强的”“你是勇敢的”“你一定会渡过这个难关的”“事已至此,恨自己也没用”,这些所谓安慰的话,实际上会使他们感到自己这样的脆弱情绪是不应该的,是错误的,内心的痛苦、挣扎就无法表达、释放出来,严重者可能产生酒精、烟依赖症,甚至出现自杀,特别提醒人们,丧亲者在以上这两个心理阶段,不鼓励他们“坚强”,应以“宣泄”为主,愤怒、怨恨比坚强更有利于情绪的释放,减轻心理负担。
这两个阶段过后,丧亲者会进入抑郁阶段,这也是情绪调整的最关键阶段,这个阶段丧亲者易出现哮喘,高血压、心悸、气短、原因不明的疼痛等躯体表现,还会出现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高警觉、惊恐反应、回避、情绪不稳定等一些神经系统表现,此时不易过度疲劳、过度仪式化,如借拼命工作忘记悲痛或不断祭拜已故亲人等,在丧亲者中通常丧失父母或子女要3个月左右情绪才能平复,而丧失配偶则要6--12个月情绪才能平复,抑郁阶度过后,人们的心理逐渐平复、能够接受亲人故去这个事实,开始适应社会、重返社会。
不回避面对逝者
用非语言方式排解痛苦
对于逝者,一般人的通常做法是在丧亲者面前尽量少提及或避免提及,有的为了避免丧亲者触景生情,故意隐瞒亲人已故去逝消息,这些做法实际是错误的,要让丧亲者包括孩子,主动表达出内在的痛苦,不要让他们回避,而要让他们承认接受这种感情、提倡用一些非语言方式让丧亲者表达出内心的哀思,如与丧亲者一起回忆他与家人在一起的美好甜蜜时光、画面,有意识地大家在一起追忆往事,让丧亲者记住与已故亲人相关的一些生活细节,或让丧亲者看已故亲人的相册、遗物、让他们写故事、写信来寄托哀思,这些做法看起来好像“残忍”了点,但会唤起丧亲者心中美好的回忆、让痛苦的情绪有所寄托和疏导,实际上、与丧亲者一起讨论和思考死亡应该是“哀悼亲人”的部分、它会让丧亲者感到有人支持自己、爱自己、关注自己。
如果一直走不出来,请记得以下三种方式:
1、流出眼泪
请你尽情的哭,哭,就是疗愈,不要忍,不要憋,这不丢人。在这种情况下,宣泄就是重中之重。
2、分清哪些是想象,哪些是事实。
分清楚,你痛苦的,到底是什么?是事实?还是想象?如果是事实,饶恕自己,因为你不是圣人。如果是想象,那更不需要背负,因为那不存在。
3、拨打求助热线,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