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爱你”和“你怎么不去死”之贯注在生命中的两种倾向:生和死

2019-02-28 12:41:20 松果小编
生命的两种倾向:死和生 (文章底部注有生本能、死本能、欲望、他者的注释。) 1.没有生欲望投注的婴儿 战争时期,一激进分子利用战争的便利做人体实验,找来一百名婴儿,除开喂养婴儿处理婴儿的排泄物之外,婴儿们被放置在独立的空间。而后不久,婴儿们相继一一死亡,无一存活。 在没有欲望锚定的状态下,婴儿更像是一个纯粹的生命体,没有一个映照去让他知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生存下去的动力极少。“自我”感的产生源自于有那么一个情境、互动、他人、物品...等外在于我的,进行一个感受上的区别辨认后逐渐形成。当100个婴儿在一个混沌的空间中存活时,各自没有机会去进行辨认,甚至会产生1人哭,逐渐蔓延成100个婴儿一起哭的状态。因为并没有你我之分,也就很容易混淆感应,将其他外在于自己的,感应成自己本有的。 简单的来说,存活需认同生的欲望,从话语的层面简述一些被生的欲望贯注的片语如:“我们很爱你哦,你是我们的宝宝,你真可爱”之类,其中包含着爱的投注,和延续生命的快乐。当投注发生时,被投注方会感受到一些朦胧的感觉,比方在婴儿那,他会表现出快乐、开心、或者失落、悲伤。用他的表情、肢体、声音。在这个投注-认同的过程中,婴儿的内心慢慢形成一些属于他的感觉和空间,这是自我感萌芽的开端。 2.被死欲望过度占据的人儿 近年来,关于抑郁的事件屡出不穷。涉及各个身份,明星、作家、歌手、画家、学生...有一部分,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可以知晓的是,他们似乎已然活够,从而通过自己杀死自己的方式摆脱长期困扰自己的谜题。 在生命中,当对死欲望过度认同时,围绕着整个人儿的,构成他视角、听觉、感官、认知、他人关系、社会、世界...的核心都将被死欲望所穿透。这些穿透的契机在于它抓住了你内心将生欲表达得淋漓尽致时,顷刻间空无感来临的空档。并非是死欲望促使人去死,而是生欲望过于强烈以至于空无感来临时落差过大,产生了巨大的不确定,为了缓解不确定,人的平衡机制以同样相等重量的确定去填充。在填充过程中,久久不愿去处理的与死欲望有关的种种,便一直堆积在心底,持续忽略,便容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而这些积攒的感觉,与个人生命历程有直接的相关性。 死的欲望和生的欲望贯注于生命之中,它们不和或缺构成了推动生命的部分,互相作为支撑生命存活的动力,实为构成生命一体,而非对立。误认的发生在于,我们将生死看成对立面,实际生死欲望,也都是自己。当我们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对抗自己时,自己被自己耗竭掉,自己与曾经被贯注的东西,那些已经吸收为自己一部分的东西,做着争斗。 同时像生欲望一样,在生命历程中,被贯注的死欲望也在日常对话中得以显现:“你怎么不去死?你活着有什么意义?你个杀千刀的!你个废物!”过度的贯注配合人儿过度认同,就很容易固定在这个死欲望的位置上难以动弹,占据得牢牢的。从而人儿学会、惯用的方式,就变成了处处以死欲的态度,去与之生命有所接触的所有进行关联。(破坏、攻击、自我毁灭、厌世) 在自己身上正发生着的,与自己有着必然的关联。其两种倾向都是我们表达自己生命的方式,并无好坏,我们如何感知它们,它们各自在我们身上显现时,具有怎样的个人意义?生死本为一体,我们目前的状态作为被锚定的自己的起点。穿透我们的欲望一边让我们痛苦,一边支撑我们活着。这是构成我们各自的核心所在,我们要做的是,尽量去探索它们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当我们足够理解核心,接触核心,核心才有可能被我们所改变,以便让自己活得逍遥些。 1.死本能:它代表着人类生命本质中的破坏与攻击、甚至自我毁灭的力量。死亡本能的表现分为两种:向外表现为侵凌性的暴力行为(言语、行动)的攻击。向外表现为倾凌性的自我攻击。(自我惩戒、自我毁灭等)死本能的体现在于:恨 2.生本能:爱本能、性本能的结合体。它代表着人类生命本质中爱的欲望、传递生命、对生命的热情。表现在自我保护(求生)和繁衍子嗣(延生)两个方面。 3.欲望:欲望不是希望和愿望。欲望是无意识的欲望,而无意识的欲望来自他者的欲望。 4.他者:大他:社会规则、道德规约、法律、环境、文化语境等无处不在的前提。小他:生活中的他人,爱的恨的喜欢的讨厌的。
文章推荐 相关推荐